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辞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士童可坠塞廖矣;百享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瘁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例一中,“矣”与“也”出现在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中;例二两段文字,除了结尾省略的两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外,前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  相似文献   

2.
“五十者可以衣帛”辨贾文丰《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相似文献   

3.
《寡人之于国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文字历来被认为是孟子“仁政”“爱民”思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三点疑惑,下文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4.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民本主义者。他总结了历史斗争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提出“民为贵”,“与民同乐”,“得乎丘民为天子”,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孟子本来要恢复西周奴隶制。齐宣王问如何行王政,他说要像文王一样,“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梁惠王》下);并多次劝齐宣王“制民之产”,以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很明显,“五亩之  相似文献   

5.
夏业文 《高中生》2008,(16):55-55
1.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最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古文的背诵与默写1.《季氏将伐颛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相似文献   

7.
清人薛雷《一瓢诗话》指出:“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此话说明审得题魂的重要,抓住题魂,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话题作文惟有题魂是不开放的,其它都是开放性的,可见抓住题魂正是话题作文惟一重要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论语》,中有一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冥想许久,“肉”字当作何解释,终不可解。看注释,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解释,或说是“肉的味道”,或含糊其辞。问诸同学,同学也说就是吃的肉;且举例以证: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  相似文献   

9.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桑五十株、畜七十只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持续发展之消费要求了。《寡人之于国也》注释辨疑@李国栋$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相似文献   

10.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  相似文献   

11.
一、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和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以它的审题难度低、立意自由深受广大教师和考生的欢迎,高考作文一经选择这种形式就赢得一片赞扬之声。那么,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二者的区别主要就在立意的范围上。如果说材料作文的立意范围是一个点或一条线的话,那么话题作文的立意范围就是一个面。材料作文的立意讲究紧扣材料的主旨,一段材料的主旨只有一个,这就决定了材料作文立意的难度。如果你对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准,那么就很难得到最佳的立意,当然也就写不出上乘的作文,这也许就是许多人认为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在中考和高考的考场上,几乎都是话题作文,为何话题作文备受考官的青睐呢?那就是话题作文辐射广,灵活性和开放性大,不易猜题押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如何应对话题作文,笔者谈几点策略,与毕业班教师共同商讨。1、巧妙链接“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式作文,就是要围绕命题者所给出的内容进行选材组材。其材料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约束性也相对减小,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中,强化对材料的链接能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话题”式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之处主要就是体现在对谈话内容的组合链接上。其实作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可以说是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与作文得分的多少息息相关,而作文成败的关键性一步就是审题。清人薛雪《一飘诗话》云:"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这里说的就是审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畜”的注释为:“畜养,音xu。”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译为:“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而高教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却把这句话译为:“对鸡猪狗等家畜,不要在它繁殖  相似文献   

15.
清人薛雷《一瓢诗话》指出:“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此话说明审得题魂的重要,抓住题魂,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话题作文惟有题魂是不开放的,其它都是开放性的,可见抓住题魂正是话题作文惟一重要的要求。话题作文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如例题:例一:阅读下面故事,以这个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妹妹从幼儿园回来了。她拿着一个苹果问我:“你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我当然知道。”我说。“你不知道。”妹妹倔强说。她把苹果一刀切…  相似文献   

16.
[考点精讲] 中心,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文章的中心是材料的统帅,中心不明则使材料失去内在联系,显得散乱。近两年时兴话题作文,因而有必要提醒同学们,不要误以为话题就是中心。话题只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和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如同龙之眼、凤之头,不仅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对全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还会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之效。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标题亮丽,文章生辉呢?技巧1:话题添加就是在话题的关键词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在"幸福"之前添加新的词语,构成《感受幸福》《体味幸福》《珍惜幸福》等题目;也可以在"幸福"之后添加一些新词语,构成《幸福无忧》.  相似文献   

18.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谢顺 《中国教育》2005,(1):47-47
何谓“话题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个话题,寻求可以直接描述或议论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对这个话题的认识或观照。换言之,就是以某个话题为中心的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定内容的自由式开放性作文。它的命题意图是放宽作文的限制,拓展思维的空间,鼓励考生发挥写作个性和创新精神,充分展现自我。可见,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命题形式。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中心(即话题),让考生在规定的写作范围之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话题作文具有以下特点:1.命题中一般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话题”,作为考生写作构思所依赖的大致范围。2.“话题”出现之前(或之后),一般都要给出一段提示语(或材料),目的是为了引出话题和拓展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