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汉画像中的半人半兽形象体现了汉代人的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合的美学观和自然观,是身体话语的外在呈现,体现了汉代"以丑为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汉画像中日月图像的解读,分析了汉画像中日月崇拜的世俗性功利性特征.汉画中的日月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延续,又和汉代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寄寓了汉代人对永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里的海神除四海神外还可分为能单一型、人兽合体型和形能超常型三类,这些海神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观念和意义,他们是原始初民想象世界的反映、始宗教信仰的呈现和海洋信仰的体现。《山海经》以后,四海神灵形象的演变则经历了萌芽期的原始海神、发展期人神合体的海神以及衰落期凡人化的海神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谢祐神是唐宋时期福建造神活动中形成的神明,谢祐神信仰是闽西北客家重要的民间信仰。福建造神活动具有中原汉人移民的民众基础和精神需求,宋代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朝廷尊佛崇道的文化政策也为福建造神运动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空间,对淫祀的治理和理学的兴起更对民间信仰起指导作用。在造神和民间信仰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意象文化心理与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汉砖石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在汉代作为始祖神被信仰崇拜,而其背景神像则是远古初民的走婚者,先女性,后男性,再后为西王母、东王公和铺首。蛇身交尾体现了汉代人讲究夫妻关系,包括女子的性高潮和坚贞不渝并强调外婚制。各举日月或胸含日月图像则是日月神的象征,说明伏羲女娲是连接人与天的桥梁,是构成天人合一精神的纽带。伏羲女娲画像是以直观的形象表达抽象的认识,即通过具象思维将阴阳看作是构成整个世界的本原性的东西,并体现在其他画像如二龙交尾、双龙穿璧、双凤穿璧、绶带穿璧上。汉代之后的伏羲女娲画像,由神的特征变为人的特征,由伏羲举日女娲举月而变成伏羲女娲头上绘制日图形、脚下绘制月图形。而其传说,一是吸收了佛教的因素,二是融入并保存、流传在少数民族传说之中。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是一种造型艺术,在出土的众多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了“捣药兔”形象,汉画像石中的“捣药兔”不仅表现了汉代人的心理愿望及生命轮回的文化内涵,更表现了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与历史部族的怀念。此外,关于“捣药兔”的神话也是汉代人的思想观念的折射与对生命长存的愿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赵丽 《文教资料》2009,(5):55-56
本文通过研究汉画像中的纺织图,试图研究汉代纺织业的生产状况,并结合出土的汉代纺织品,来探索汉代人的风俗习惯、神仙信仰、思想观念等。  相似文献   

8.
汉画中有很多悬挂兔肉的画面,也有很多捕猎兔的画面,说明汉代兔信仰是因兔有食用的价值。汉画中的捣药兔成为一个固定的形式,陪伴在仙人西王母身边。这说明兔有药用价值;可以说,捣药兔是汉代人对于远古发现中医药部族的怀念和记忆。汉画月中兔形象既表现了汉代人的天文月相知识又表现了汉代人的养生修炼观念和长生成仙的愿望。北京地区的兔儿爷崇拜,正是汉代兔信仰的现代依存和活化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通过对汉画像上纺织图像的研究,结合古籍文献,一方面探讨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情况,一方面分析了汉代人的思想信仰,发现汉画像上的纺织图与汉代的蚕神崇拜有着深切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存在着若干跨地域的信仰圈。这些信仰圈以与本地域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为崇祭对象。本地域的民众通过对该神的献祭、歌舞等仪式活动,实现了相互问的文化认同。汉代人神信仰在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江女神出自《诗经·汉广》所描述的游女,但其具体的身份与形象特点在先秦并不明朗。汉代重新整理儒家经典文献之后,游女被毛诗当作道德的神圣隐喻,被韩诗当作神秘的形象。在崇尚老庄道家思想的魏晋时期,游女被转化为天地世界的客体化的神。而在面向人本主义的抒情艺术世界中,汉江女神或游女成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灵寓所。正是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游女形象的不断诠释与加工,使之超越地域文化范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潮、宗教信仰、艺术精神的内核,成为凝聚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2.
壮族民间麼教信仰是从壮族原始巫教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信仰。麼教以壮族的始祖神布罗陀为信仰主神,在壮族人心中,布洛陀也是本民族的创世神、智慧神、道德神和宗教神。麼教自身有一套完善的宗教信仰体系,包括麼教经文典籍《经布洛陀》,麼教教义教规麼,教从教者,以及固定的教仪式。世代壮乡儿女崇拜布洛陀,信仰教,希望借此力量达到为人消灾减祸,赎魂驱鬼,求福解冤,匡正伦理等目的,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重要因素的关公形象,历来倍受炎黄子孙的崇拜和敬仰。在历史上嫉恶如仇、骁勇善战、精忠报国的关羽是一位真实可信的“人”。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概括、虚构、夸张以及理想化的表现手法,把关羽变成一个半“人”半“神”的艺术形象。在民间信仰中,忠义两全、除暴安良、祛病去魔的“关圣大帝”,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博兴出土的骑马俑灯为中国古代俑灯里罕见的造型。该马为大宛马,该人俑为波斯(安息)人,其身份是百戏表演者,其行为为舞马表演。骑马俑灯罕见地表现了汉代舞马形象,丰富了汉代舞马的考古资料,罕见的灯具造型为中国古代灯具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反映汉代人的崇马信仰与魂魄信仰。  相似文献   

16.
从“诗可以兴”回归到“兴”在宗教祭祀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诗之兴”向“思之兴”延伸的路线。借助于“兴”这个概念,可以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剥离出乐舞仪式时空中迷醉的状态,这是远古遗留而来的诗性力量。汉代,这种诗性力量又有其独特性。在汉乐府《郊祀歌》与汉画像互文性的阐释中,通过生死之境的构筑,汉代开拓出独特的诗性空间,它存在于汉乐府诗歌的兴发之中,也印证在汉画像的视觉叙述中。通过这种阐释,可以看到汉代鼓舞乐可以养兴,宴飨饮酒可以养兴,祥禽异兽也可以养兴,这种兴发的状态是为了突破汉代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向外去寻找仙境的虚幻,借助于生命总体的永恒性来突破现实的桎梏,彰显汉代人独特的诗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神御魔的大汉浪漫。  相似文献   

17.
《离骚》中的植物形象来自于对《九歌》中神灵装束、行为的模仿,而神灵装束和巫术习俗又学楚地植物信仰的影响,这种信仰来源于原始植物崇拜观念,屈原受植物崇拜观念浸润而引入大量植物,并企望区得巫术化的神力。  相似文献   

18.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19.
西王母是中国古老的神灵之一,人们对她的信仰从未中断。西王母经历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由兽到人王,再由人王到神的蜕变,汉末以后位列仙班,成为女仙之宗,明代以后成为通俗化的祥瑞女神,逐渐走下神坛。本文将从小说这一文学载体入手,将两汉到明清记载关于西王母故事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罗列,分析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中,汉代舞蹈以其飘逸、清灵、夸张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汉代舞蹈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从汉代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形态入手,通过对舞蹈形象的直观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分类、形式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汉画像舞蹈进行解读,最终以南阳汉画像舞蹈的价值与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运用对汉画像舞蹈进行延伸、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