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老师太辛苦.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学生对批语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长进不大……笔者认为这是老师太“勤快”而使学生太“懒惰”造成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偷懒”,要给学生“勤快”的机会,做个“偷懒”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2.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3.
想进来:“晾”会儿恐怕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规定,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事先得“请示”一下———规规矩矩地站在办公室门前喊声“报告”,得到老师“进来”的许可后方可入内。常常见到的是学生喊了“报告”,却要眼巴巴地站在办公室门前被“晾”上一会儿才能等来老师“进来”的回复。于是性急的学生只有提高嗓门,用力地再喊一声“报告”,或者干脆低着头一声不吭直接闯进去。进来后:站着吧看看学生为何被老师叫进办公室:作业错了要进办公室,考试砸了要进办公室,犯了错误更要进办公室!进了办公室以后,统统站着!站在老师的办公桌旁,等着坐着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王维曦 《文教资料》2009,(34):134-135
贯彻以生为本的德育教学模式,在方法上要变“老师说”为“学生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变老师的一人“动”为学生的全体“动”,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5.
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案”教学已经是课堂教学改革下尝试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教学的承载体,在导学的方式中让学生、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合作而完成所学任务的这样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又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进而强有力的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要充分的了解“学案”教学的特点,“学案”教学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案”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老师实施“学案”教学中,要转换观念,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l老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导”和“主体”一字之差,却有不同的意义,老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老师的“主导”要以学生的主体为依托。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少,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意愿,等着老师的讲解。  相似文献   

7.
对数学,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学生学习数学要消除心理障碍。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有了目标,有了方法,才能够提高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于漪老师在《引导学生打开认识的窗口》讲座中讲到:“把学生的无意知觉引导到有意知觉轨道,这是发展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方面。”从老师来说,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也应变“无意”为“有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无疑是很重要的。要老师对指导观察训练变“无意”为“有意”,首先要对这项工作提高认识。于老师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  相似文献   

9.
“听老师的话”,一直是我国学生的“天职”.而现在学生也要逆袭了,“挑错”老师将成为学生的权利.事实上,老师并非是万能的,老师也有可能犯错,单面地强调老师的权利,而将学生放在只能“听话”的位置上,是对学生权利的抹杀,同时,也会导致一些错误或者失职等现象被轻易湮灭.让学生代表参与委员会是对学生权利的肯定,同时,也让学校的自查自省多了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10.
尚红艳 《教师》2012,(19):73-73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会学化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化学”只能是量的积累,老师讲多少,学生便知多少.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隆”。“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怕”,二是“糊”;“怕”就是害怕,“糊”就是糊弄。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是母语基础课,非开设不可,开设语文课就得写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语文老师就要教写作文,学生就要学写作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现实的情形却很奇怪,老师和学生提到作文就害怕,虽说怕,但又躲不过去;老师总不能不教作文,学生也不能不写作文,怎么办?于是就“糊”,老师糊弄学生,学生糊弄老师。  相似文献   

12.
“识今通古”首先是老师预设的一个个情境,是老师在“今”与“古”之间架设的一座座桥梁,通过这些桥梁.老师把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带入历史的风景中。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的世界”中设置情境。而不是脱离现实,让学生将现实与历史相联系.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寻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再次,设置情境时,老师一是要熟悉学生的现状.在创设情境时,能够与学生的认知同构:二是要对教材有所研究,以新课标的解读为指导,删繁就简;三是“今”与“古”要有相似的地方;四是设置的情境要与当今时政热点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青春 《文教资料》2010,(30):61-62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依然盛行的老师教学生“学”学法的现象,本文提出了教师应有指导学生“悟”学法的理念.要发挥好自己“穿针引线”的功能,要建立合理的鼓励和诱导机制。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老师的学法指导才会走出让学生“学”学法的“怪圈”.变得切实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校园逸趣     
快吐出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化学分子式,然后问学生:“约翰,你来说,这是什么的分子式?”“是……是……”约翰嘟噜着,“它其实就在我的嘴边……”“那还不赶快吐出来,要知道那是盐酸。”历史考试历史考试时,老师提了三个问题,这个学生都答不出来。为了给他一个及格的机会,老师最后问他:“美洲大陆是谁发现的?”“……”老师气急败坏地喊道:“克里斯朵夫·哥伦布!”这个学生拔腿就往外走,老师惊奇地把他叫住:“喂,你为什么要走啊?”“对不起,您不是叫下一个考生吗?”拜访耶稣老师在课堂上打了一会儿瞌睡,当他醒来时,他哄骗学生说:“我做了…  相似文献   

15.
林晓霞 《中学文科》2009,(12):139-139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老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可是人们的认识却进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倍感老师难当。确实,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学生个性强,在教育中教师骂不得、碰不得,只要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  相似文献   

16.
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教师与学生交流“童眼看三国”,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当老师又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时,全班学生陷入了思考,老师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学生蒋某某,“请你来回答。”这位学生用“中音”,正确但有些“执拗”地回答了这个其他同学都没有答上来的问题。老师赞许道:“老师知道你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要积极举手发言啊!”  相似文献   

17.
没有朋友没有朋友老师上课点名,有的学生经常为迟到的学生应到。一天,当老师叫到“李大明”时,座中没有人应到。老师叹气说:“可怜的李大明,竟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吗?”比喻失当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公共汽车上的人挤得像火柴盒里的火柴一样。”老师批道:“比喻失当,火柴没有那么挤。”志愿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题目是》。米歇尔写道:“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警察去帮助大家,去抓坏人。”老师的批语写道:“很好的志愿!请先注意你的同桌罗伯特,他长大了要去抢银行。”开心坊:老师颂(Ⅱ)  相似文献   

18.
期末临近考试,我改变了以往的考前说教,而是拿起一支粉笔对学生说:“老师要画一幅画,作为考试时的礼物送给你们。”说完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两只大大的眼睛,并在眼睛里写上“徐老师”三个字。画毕问:“你们喜欢这礼物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学生说:“我喜欢,老师送给我们的礼物是要我们睁大眼睛看清题目。”另一个学生说:“老师的礼物是要我们睁大眼睛仔细检查,不要写错。”我接着说:“老师虽然不能监考,但我把两只大眼睛留在黑板上,看着你们考试,看谁认真仔细,好吗?”“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稚气的声音。考试完毕,试卷批下来,效果十分好,…  相似文献   

19.
开怀     
1一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请他回答:“老师刚才说了什么话?”学生大胆地说:“老师你刚才说的是普通话。”2要交作业了,老师说:“还有没交作业的“漏网之鱼”吗?”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明天来自投罗网吗?”2今天改作业,一道题让用“充满”造句。  相似文献   

20.
从踏进教师这个职业大门开始,耳边总能听到“要给学生无私的爱”“要把学生当朋友”“要蹲下身子与学生接触”等声音;眼里总能看到我们的老师为了托起迷失方向的孤雁,放弃了原本属于家人的时间,把爱默默地奉献给了学生。在奉献的同时,我们的老师只讲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我们的学生就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自私,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老师。甚至还拿“离家出走”“我跳楼给你看”“我死好了”这些话来威胁所有爱他们、关心他们的人。我们学校余老师所带的班级就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叫小钟。一次,小钟跟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