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伯二一四一”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是敦煌草书写卷的代表作,日本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卷收录了全。然而,由于草书写卷识读上的特殊困难,以及本卷内容在引、解说、评述等方面的变化多端,因此要正确作出断句和标点则实非易事。本在逐字逐句核对原卷真迹、传世经等多种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大正新修大藏经》存在的点校疏漏作了订补,以期为读提供更为准确与方便的录。这里刊登的是其中的一部分(综论及开端部分已刊于《南京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原卷真迹的主要部分已经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在2003年8月作为《敦煌书法精品选(二)》影印出版),敬请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中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的一部分异文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经文文意,而且从中能窥察到一些俗、讹、难字的成因和流变,并借此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重视异文校勘对佛经整理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进一步完善大藏经的整理。  相似文献   

3.
鲁迅《古小说钩沉》所辑唐代佛教论著《辩正论》注,涉及唐前小说《幽明录》、《宣验记》与《冥详记》的有关故事二十四条,向无专门校注。现以齐鲁书社出版的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为底本,参校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与《中华大藏经》相关条目,成此校笺。凡有异文,均出校记,参以鄙意,以按语标出。  相似文献   

4.
邱冰 《语文知识》2009,(1):37-40
《佛所行赞》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题为“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但实际上其译者在历代经录中的记载并不相同。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借助梵汉对勘材料以作研究,认为《佛所行赞》的译者不是昙无谶。  相似文献   

5.
现存《妙法莲华经释文》有日本醍醐寺藏本和天理图书馆藏本两个本子,其中醍醐寺藏本被El本文物部门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六册《妙法莲华经释文》的录文依据的正是“国宝醍醐寺藏古写本”,但该录文讹误甚多,对研究者多有不利。录文讹误的原因主要有不识俗字、形近而讹等方面,我们拟校正《大正藏》的部分录文,以期对阅读《妙法莲花经》及研究《法华释文》的学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现存《妙法莲华经释文》有日本醍醐寺藏本和天理图书馆藏本两个本子,其中醍醐寺藏本被日本文物部门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六册《妙法莲华经释文》的录文依据的正是"国宝醍醐寺藏古写本",但该录文讹误甚多,对研究者多有不利。录文讹误的原因主要有不识俗字、形近而讹等方面,我们拟校正《大正藏》的部分录文,以期对阅读《妙法莲花经》及研究《法华释文》的学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煌煌百卷《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唯一一部以收录敦煌佛典为主的是第八十五卷。第八十五卷所收录的这些敦煌文献的重新面世,一方面给佛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研究敦煌俗字、俗语词、俗音以及文献枝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普曜经》中的“大秦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普曜经》,主要讲述释迦牟尼降生、成长到成佛的事迹,又称《方等本起经》,梵名Lalitavistarasutra,共八卷,为大乘之佛传,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西晋永嘉二年(308)正式传入中国,译者为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因为译者熟悉西域多种文字,又了解中国对中亚和西方国家的习惯用语,其译名对解开许多历史之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曜经》有净饭王太子与其教师的一段对话。太子  相似文献   

9.
刘芬 《文教资料》2014,(30):72-73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中,佛经写卷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正藏》是目前学术界广为运用并且比较完备的中文大藏经,然而由于《大正藏》出版年代较早,没有充分利用敦煌写卷,虽经多年连续增补修订,依然因其校异不校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经文的理解。本文选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写卷,对校《大正藏》中相应内容,从文字学的角度比勘异文,并对其异文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乾隆大藏经》和《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有不少词语是《汉语大词典》中漏收和词义缺损的。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有助于补充大型辞书漏收的词、义项,同时还将部分词语的书证时间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11.
东汉刻字砖作为可靠的文字实物资料,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书写和民间用字的特点,呈现出东汉文字的原生态面貌,书体以隶书为主,草隶次之,还有篆书、行书、正书等。砖文中还存在衍文、脱文、错简等。具体的文字现象有简化、繁化、异化、重文符号等,同时,也存在错讹字和通假字的情况。东汉砖文对于汉字发展史研究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历史进程的角度来阐释书体、书风的发展、演变,将书体发展史分为甲骨文金文篆籀时代、秦篆、汉隶、章草和草书时代、行、草、真的创新时代、真、行、草复兴竞秀时代、各种书体复兴巩固的时代五个时期,为书法学习、研究提供新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4.
谈到汉字形体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自然就认为是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顺序发展。其实汉字的发展演变不是线性的单一序列。笔者从汉字字形演化的角度对隶书的起源、小篆的性质、篆隶之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重新描述古汉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契丹小字中的方位名称“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丰田五郎先生释读了表示“东”的契丹小字(大化)。另一个表示“东”的契丹小字 却一直没有引起各家的注意。比较研究中发现 的读音与蒙古语中的“东”的读音相近。  相似文献   

17.
18.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