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耳朵阅读     
在我的童年时期,我也是用眼睛读过几本书的,但那时我所在的农村,能找到的书很少,我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把那几本书换到手读完之后,就错误地认为,我已经把世界上的书全部读完了。后来,我有机会进了一个图书馆,才知道自己当年是多么的可笑。  相似文献   

2.
用耳朵阅读     
在我的童年时期,我也是用眼睛读过几本书的,但那时我所在的农村,能找到的书很少,我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把那几本书换到手读完之后.就错误地认为,我已经把世界上的书全部读完了.后来,我有机会进了一个图书馆,才知道自己当年是多么的可笑.  相似文献   

3.
这段时期以来,每天一大早来到学校,经常看到办公室里几台电脑前已座无虚席了,几位同事正忙于“收菜”、“偷菜”。“收”完、“偷”罢,便满意而去。一日到当地图书馆去换书,看见一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打理“菜园子”,她让我把书先放那里,竞忘了给书“销号”,以致我无法正常借阅。  相似文献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5.
还没放假,家在贵州的小侄女就到我家来了。小侄女叫满龄,今年五岁。她长得很漂亮,脸白白的,双颊自然红润,鼓鼓的额头上有一排整齐的刘海。她的妈妈说她的额头太鼓,不用刘海盖一下就像“光头强”了。虽然她才五岁,但认识的字却出奇地多,读起书来非常快。一天早上我和她一起阅读,只见她“嗖”的一下就把一行字读完了,速度比我还快。她还没上学呢,就认识了这么多的字,让我非常佩服。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著名漫画家雅诺什那本叫做《雨汽车》的书里。主人公小奥古斯特最后把大吊车开到学校,把学校的房子吊起来。然后把学校藏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这样所有的学生就不用上学了。而在堪称教育经典的《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也是在经历了对学校的种种失望之后最终找到“巴学园”这所真正快乐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电子纸也许有一天会作为低价的信息流的载体供全世界的学校使用。现在的学生们常常被那些不得不背的沉重书籍扭伤后背,而将来的学生只需携带一本课本。它是电子的,可以通过按键来翻页。最终,我们开始尝试制造“最后一本书”,E Ink公司的Darren Bischoff说。它是“可以囊括所有书的内容的一本书”。E Ink的公司创始人之一Joseph Jacobson,是坐在沙滩上产生了发明电子墨水这一想法的。那时他刚刚读完了一本小说,并且希望自己不必起身去买另外一  相似文献   

8.
自荐打工认识社会锤炼意志完善人格———关于高职试点班学生“打工”的情况韩亚平学生考职业类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来“读书”的,读完书,毕业后要就业。这个目的是很明确的。问题在于学校应该怎样处理好“读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读书”读得好不一定能“就业”...  相似文献   

9.
开学前,跟老师们聊天,一位老师说:“最近经常有学生给我打电话,问新学期是否要换教室?”原来,这些学生读完一年级,升二年级时没有换教室,现在由二年级升三年级,他们担心是否还在原来的教室上课。他们很想换个教室,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年级”学生。听到这些,我觉得孩子们真是太天真、太有趣了,眼前好像晃动着一个个充满疑问正等待回答的小脑袋。在我们看来,教室是表面的、次要的,读什么年级,书包里的书才是最本质的。再说,每个教室的设计是一样的,一样的课桌,一样的讲台,一样的设备,教室的布置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换和不换不会有太大…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一定要读完。我当年离开哈佛,是学校批准我休学。严格地说我现在仍然在休学期。也许过两年我会回到母校把剩下的课程读完。——比尔·盖茨这样回答一位中国中学生关于“上大学是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奇妙的旅程。它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其过程是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拾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下一位爱书人读完后再将书放回公共场所,一直循环。这种方式不用借书证,不需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这种好书共享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观点深邃,洞悉深刻,学识渊博,语言诙谐幽默,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仅谈谈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成语运用技巧。①成语换序例:“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里,作者将“损人利己”换序,成了“损己利人”,一字之换,意思相反,把柔石的高尚品质: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表现得非常真切,显示出新、旧道德观的对立。②成语换字如:《孔乙己》在文中,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不用“好…  相似文献   

13.
藕不见铁     
突然想做排骨藕汤,把藕切好,直接换了平常不用的铝锅。朋友说:“你平时不都是用铁锅的吗?”  相似文献   

14.
也许是出于吝惜时间,我拿到《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本报告文学集,原只想选择一些篇章读读。但是,当我翻开扉页,读完中央领导同志写的题词和序言,开始读第一篇报告文学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如饥似渴地几乎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读到一本好书,一本有益的书,一本令人振奋的书,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喜悦和使人奋发之情,是难以言状的。这本报告文学集正是产  相似文献   

15.
王阡 《家长》1999,(11)
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起晚了。我急匆匆地跑到学校,才发现语文书落在家里了。我想妈妈今天休息在家,一定会把书送来的。我等啊等,等到第四节课,还没见妈妈的影儿。放学后,回到家,我看见语文书就放在写字台上。我生气地对妈妈说:“妈,您为什么不把语文书给我送到学校?”妈妈语重  相似文献   

16.
错误:“孩子,什么都不用你管,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这是很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很多家长只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惟一目的就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把政治理论学习深下去,把高技术知识学起采”,国防科工委在科工委继续教育中心举办了首期军师职领导干部学习班.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同志于1997年4月25日上午应邀为该班学员作报告.报告内容大体分五个部分(一)简单的历史回顾:科技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建国以来的三次科技大会就是三个里程碑.1956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技体系,即国防科换体系,它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其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大会,是1978年拨乱反正、科技民迎来又一个春天的大会.第三个里程碑是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同志总是作出前瞻性、预见性的论断:1989年又明码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从而把科学校术提高到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猜谜语     
《神州学人》2001,(4):49-49
吹牛 我对妈妈说:“我吃了两头牛,四只羊,五条鱼,可是还没吃饱。” 妈妈说我吹牛我说:“我吃的是动物饼干。 换铅笔 小妹妹对哥哥说:“哥哥,咱俩换换铅笔吧。” “为什么?” “我那支铅笔不行啊,总是写出许多错别字。” 两只袜子 小华穿了两只袜子,一只 是红的,一只是白的。妈妈说: “小华,你把袜子穿错了,快去 换换吧!” 小华到床边一看,对妈妈 说:“不用换了,这里的袜子也是 一只红的,一只白的。”先读一读,然后把句子顺序调整好 晚上,雨下起来了,雨点打在玻璃上啪啪直响。 昨天下午,天开始阴了,天上的乌云越来越…  相似文献   

19.
李希贵在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用他的亲身实践展示了教育“理想国”的真实生态,在他亲自经营过的每一所学校里,素质教育“风展红旗如画”,师生共同演绎生命与成长的精彩,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尽情地“自由呼吸”,令广大师生心驰神往,后悔没有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成长。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李希贵先生的学校里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的又一力作《学生第二》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读完第一遍,觉得这是一本“管理高参”;读完第二遍,觉得这是一本“创业宝典”;读完第三遍,觉得这是一本“成功通鉴”。每读一页,呼吸便觉…  相似文献   

20.
陪着她读书     
何超丽 《班主任》2010,(11):32-32
“老师,这个字怎么读?”刘顺仪拿着一本科学童话书跑来问我。 “你很喜欢看这种书吗?” “是的。老师,以后我可以把书带到学校来看吗?其他小朋友说,不能把课外书带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