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朗读是帮助学生实现对课文内容有效阅读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师要着重加强朗读教学,促使学生在朗读中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提升。下面,笔者将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教师训练学生普通话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孩子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无所知,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因此,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培养素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风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杨琼琼 《新疆教育》2012,(15):45-4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的这一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学生朗读水平的普遍低下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上忽视朗读教学的情况依然严重,这是导致了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以读为本”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指导无方,实际效果仍不尽人意:多数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但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读出个性的学生却是少数。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本应得到学生青睐,但在日常教学中,语文却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语文,感知语文的美呢?一.涵泳工夫兴味长——朗读的魅力读书的声音是语文的声音。只有重视了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构建语文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从朗读方法的变化,到朗  相似文献   

7.
张梦鹏 《课外阅读》2011,(11):119-119
如果说语文是一首诗,那么,朗读就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借朗读教学之光,育语文素养之果。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生字、词的教学,而忽视了阅读,而且只是在教学中将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本身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述要求,对朗读的重要地位和功能都给予了着重强调,可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丽萍 《甘肃教育》2020,(2):156-156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不可小觑。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反复的读中才能理解和显现。因此,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就是要搞好朗读训练。本文谈一下我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都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上,老师在教学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各年级阶段目标中都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可以使学生的视听神经协调活动.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再现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可以从他们朗读的语气、节奏、感情中反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下面是笔者平时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对朗读训练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以读为本,采取有效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应该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因此,有效的朗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实现有效朗读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讲代读、...  相似文献   

20.
章春燕 《学子》2014,(9):29-29
一、营造气氛,凸显“读”味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特点,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才能凸显出阅读教学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