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力”?     
尚立和 《垂钓》2005,5(5):54-55
下面的来稿还是关于“剩余浮力”的讨论的。自从本刊登出何蔚蓝先生、陈燕曾先生、李歌先生等的关于“剩余浮力”和“空心尾与实心尾浮标”讨论的文章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有广大普通钓鱼人参与讨论的文章,无论观点对错,都是好文章。所以现将有代表性的文章缩略刊载,各抒己见,供大家讨论辩明。  相似文献   

2.
尚立和 《钓鱼》2006,(16):14-15
《钓鱼》2006年第10期发表的《两种标尖的区别》(以下简称《标尖》)一文中关于空心标尖“具有一定浮力”,能“产生浮力”等观点,笔者认为是错误的;以这种观点为依据讲述的钓鱼过程中能出现的某些现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今谈谈个人的愚见,借杂志的平台与各位钓友探讨,旨在辩明事理,澄清事实。  相似文献   

3.
张铨 《钓鱼》2005,(20):32-33
在今年《钓鱼》16期的文章《细说一标深》中,作者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剩余浮力的观点,对一些有关的评议文章置若罔闻。为了使剩余浮力论的创造者和坚持者能明白其错误根源,本文谋略具体分析一下负载力和剩余浮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马建华  曲强奎 《钓鱼》2004,(5):46-46
竞技钓法的推广和普及,使钓技理论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鱼漂的调整问题上却始终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调目越高钓目越低越灵敏,换句话说就是调目和钓目的差值越大越灵敏,另一种说法认为调目越低钓目越低越灵敏。本人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局限性。科学的钓组灵钝观是在具体鱼情水情的前提下,分析饵重、鱼漂的剩余浮力、水表面的张力三者哪一种是影响鱼吃饵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鱼漂的调整减小这一主要因素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从而形成合理的调钓方法。本人的钓技水平同大师们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谈出来,是想通过钓友们的批评来验证我的观点,如果我的观点对钓友们有点帮助,那更是意外之喜。  相似文献   

5.
刘月樵 《垂钓》2005,5(5):53-54
对剩余浮力的探讨,在当今钓坛是一个热门话题。众多名家各抒己见,颇有些百家争鸣的阵势。现在这个话题不光是研究垂钓理论的高手们关注,连一些平常不注重理论,只知埋头钓鱼的休闲钓友们,也都参与了讨论。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一位《垂钓》杂志的多年忠实退休老读者,看了本刊关于剩余浮力的诸多文章后,颇有感触和疑惑,来到编辑部问能不能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当然能了!我们非常希望这些常年钓鱼的普通钓友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要知道这类纯理论问题并不是钓鱼高手名家发表观点的专利,我们广大经验丰富的普通钓友一样有这个权利。  相似文献   

6.
张铨 《钓鱼》2006,(2):31-32
我有一个基本论点“两支结构相同标尾粗细长短相同的浮标,调4目以后,使之调成平水,加的铅皮重完全相等”.引起了另外5位作者的关注,中尚立和、衣善新钓友持本人的观点,李鸿兴、王现峰、秋心持反对意见。还有很多钓友,然没有写文章,十分关注这个问题。这是令人十分高兴的好事。因为,个问题己经成为剩余浮力原理和阿基米德原理交锋的一个焦点。理不辩不明,  相似文献   

7.
威华 《钓鱼》2006,(5):20-23
多年来,对悬坠钓线组灵钝有过许多争论,有些观点至今仍没有找出答案,个别观点甚至大相径庭。对比各种理论,我发现矛盾比较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究竟调目高灵还是调目低灵;二是对剩余浮力的认识;三是浮标软、硬尾对灵敏度的不同影响。调目高低对灵敏度的影响我已经在拙作《悬坠钓新解》等一些文章中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再重复。本文想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对剩余浮力以及浮标的软、硬尾对线组灵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一、剩余浮力理论是否成立?所谓的剩余浮力,通常的理解是指已经调整好的线组,当线组处于静态时,露出水面的标尖部分具有的浮力…  相似文献   

8.
秋心 《钓鱼》2005,(11):22-22
我初涉钓鱼不久,且年龄尚小,没有参加过任何钓赛,也没做过任何有关实心尾、空心尾和剩余浮力的实验。钓鱼的时间也很少,因而没有太多经验。在这里,斗胆就实心尾、空心尾和剩余浮力的有关问题和各位老师商榷。希望大家不要见笑。  相似文献   

9.
看了《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46页刊登的安徽霍县钓友陈猛写的《也议“剩余浮力”》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又看了四川钓友张铨写的《“剩余浮力”不是浮力》(以下简称“张文”),(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二期第47页)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想谈一些粗浅见解,在这里再议一议。  相似文献   

10.
李鸿兴 《钓鱼》2005,(11):28-28
非常高兴,张铨老师能关注本人写的《实心尾、空心尾与剩余浮力》一文,并写了《再谈实心尾、空心尾与剩余浮力》刊登在本刊2005年第4期上。就文中张铨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再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1.
衣善新 《钓鱼》2005,(18):29-29
客轮在大海上航行。白天,游客都在甲板上看海景,夜晚,游客们都去船舱休息。现在问:客轮在白天加装一吨货物和晚上加装一吨货物的吃水深度不同吗?  相似文献   

12.
崔德民 《垂钓》2007,7(3):41-42
在各种钓鱼媒体上,有关浮标的争论络绎不绝,焦点就是剩余浮力,不同的人各抒己见,究竟谁对谁错?这可是一个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张铨 《钓鱼》2004,(13):44-44
在不同的杂志有几位作者都说到了剩余浮力及其在调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我对剩余浮力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为了概念的清晰和求得认识的统一,谈谈个人浅见,供大家研讨。  相似文献   

14.
柳树仁 《钓鱼》2004,(23):20-20
读了《钓鱼》杂志今年第17期上的文章《鱼漂的调、钓变化与中鱼率》(也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如关于两个实验现场的讨论、关于剩余浮力的认识等)后,有些感想。一是关心钓技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有勇气提出不同的见解,研究之风日盛;二是研究细致八微,例如细到调5钓3和调4钓2的微小差别及原因探讨。我想,这种良好风气既是对钓鱼事业发展的促进,又是钓鱼事业兴旺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也来助助兴,对该文涉及到的一个具体问题谈点个人见解,供众钓友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陈猛 《中国钓鱼》2004,(10):46-46
《中国钓鱼》2004年第2期第45页,刊登了天津籍英志钓友写的《话说脑线》一文,读后,我想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歌 《垂钓》2006,6(2):4-6
本文起草时,先定名为“剩余浮力的当今思考”。等文章写完了,觉得还是换个名比较好。因为自打“剩余浮力”这词儿问世以来,“理论界”好象就从没消停过,围绕它所引起的争论此起彼伏,没完没了。这几年,报刊媒体或网络如果闷了,拿它出来磕打磕打,准能热闹一阵,披挂上阵的各路好手随时踊跃。在池钓“理论界”,“剩余浮力”的名声恐怕算得上是“争议之最”了,但议来议去却还是结论渺茫,甚至越议越悬!致使有些实战派钓友干脆判它个子虚乌有、故弄玄虚的罪名,枪毙了……所以,“题目”关乎俺这破文章的命运,弄不好“内容”会被题目牵连冷遇,冤!尽管“剩余浮力”招牌不太讨人喜欢,然而有人却认为:浮标调来调去还真离不开“剩余浮力”,您信吗?  相似文献   

17.
李歌 《垂钓》2006,6(3):4-6
二、动态剩余浮力 有人说,钓鱼人运用的不局限于重浮力平衡原理,这话我理解!动态剩余浮力,实际所指应是系统的动态上牵制力(反弹趋势),它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而难以量化言传……  相似文献   

18.
张怀彬 《垂钓》2001,(6):49-50
任何物体置于水中时都会产生两种力:一是水作用于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二是地心引力作用于物体产生向下(严格讲应是向心)的重力。当浮力大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就浮在水面;当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便沉入水底。在钩、漂、线、坠的组合系统中,漂的浮力远大于所受的重力,所以浮在水面;钩、坠、线所受的重力远大于浮力,故沉入水底。当用适当的线将漂、坠、钩合理地连接,  相似文献   

19.
调漂法为上好双饵后半水调一目。若是漂尾很粗的普通漂,则只露出半目至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目。照上述方法调好漂后,可以从一目钓到五六目,直到两根脑线都弯曲,钩饵完全不承受漂的浮力,甚至坠子都接触水底。当然,这种过于迟钝状态是对蚯蚓做饵而言。  相似文献   

20.
广东中山钟有祥先生曾在《中国钓鱼》杂志上发表过《如何找浮漂的感觉》一文。文中说:渔线本身具有吸水性。一般1米长的3号线在水中浸泡1小时吸足水就大概能拉下浮漂1目的浮力,其吸水性不能忽视…本人提倡的垂钓方案是下竿时先将钓组与浮漂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调漂。我不知道这一说法是钟先生信笔写来还是经过实验而得出的结论。文中虽然用大概一词对这一说法表示不确定性,但在下文用不能忽视表示肯定。这就足以使广大读者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我顺便又翻阅了几期《中国钓鱼》,发现持相同观点的人还真的不在少数。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