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高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77-278
《庄子》和《韩非子》二书中的寓言同具幽默情趣,但《庄子》寓言的讽刺性极强,甚至达到辛辣的地步。而《韩非子》的幽默多表现为滑稽,在滑稽中见讽刺。  相似文献   

2.
论文探讨了庄子《逍遥游》中概念隐喻与寓言投射的运用。概念隐喻抽象表达了逍遥自在、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寓言投射生动展现了庄子对于社会伦理和个体价值的独特见解。概念隐喻与寓言投射的结合运用,形成了庄子独特的表达风格。文章通过探析这些修辞手法,旨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庄子的哲学思想,培养其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药地炮庄》解《庄子》为儒家作品,认为庄子用类《易》的文风和通篇寓言遮蔽其真正的《庄子》之象,庄子的真正思想并非《庄子》中所述的内容.按照《炮庄》解《庄子》的观点,《炮庄》亦可能不是一部解《庄子》的作品,解《庄子》是为遮蔽《炮庄》想要表达的真意,方以智设置局中之局,《炮庄》虽在“炮”《庄子》,但其真意不在《庄子》.  相似文献   

4.
《列子》一书为魏晋人伪作,其书的寓言创作受到《庄子》诸多影响。从文献角度对《列子》应用《庄子》寓言的情况作一全面的梳理,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直接引用型、扩充型、杂揉型。  相似文献   

5.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数的较大比 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家经典的《庄子》,向来以其寓言为人关注。连章的寓言中不仅蕴含着庄子的精深哲学,也体现着庄子高超的寓言艺术技巧。《庄子》内篇中连章寓言间或并列或递进的结构关系,更是理解庄子哲学的逻辑结构与寓言的叙事技巧的别样途径。故从相似题材寓言连缀、相同要素前后勾连、引线串珠式结构、连章寓言的复合结构等几个方面,探讨《庄子》内篇连章寓言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庄子》寓言在先秦诸子寓言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庄子》寓言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价值体现在自然美、雄壮美、和怪诞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孟子》和《庄子》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寓言,将两者寓言运用的比较是很有意义的。两者寓言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就从几个它们使用的寓言的不同方面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9.
钱叶春 《现代语文》2008,(7):102-102
《大学语文》中庄子《秋水》的节选部分采用寓言的方式诗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这篇散文具有多重内涵,而且这些内涵具有层层推进的关系。首先,这篇节选表达了人的认识具有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庄子》寓言定分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与寄托性的统一,是为《庄子》寓言定分的基本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认《庄子》寓言共261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寓言,共213则;一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寓言,共34则;一是直接与庄子其人有关的寓言,共14则。形成《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绝大多数情况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对儒家某些思想的有意反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神话研究起步较晚。王国维把《庄子》书中大量的"故事"与西方的"神话"联系起来,开百年《庄子》神话研究之先声。郎擎霄确认了《庄子》书中神话传说的存在,以此说明《庄子》艺术手法的高超。茅盾看重《庄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庄子改造利用神话材料为寓言的过程中已经使神话非神话化了。闻一多认为庄子崇信万物有灵,对神话采取了吸收、消融和改造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后,袁珂对《庄子》神话研究用力颇深。新时期《庄子》神话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寓言研究、神话意象研究、神话思维研究,与《山海经》、屈原的比较研究等几方面。反思《庄子》神话研究,是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与众不同的叙事模式是《庄子》寓言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概略 场景”的叙事时间,二是“中立的全知”类型作者叙事情境。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是《庄子》寓言理论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3.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相似文献   

15.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先秦文化典籍,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对于中国后世的哲学、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寓言又是《庄子》著作的精髓,它所形成的寓言成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博大精深,其寓言成语是历经数千年而流传和提炼出来的精华,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庄子》寓言成语概况,进而剖析《庄子》寓言成语所蕴涵的文化特质来解析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19.
《诗》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而且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源头,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就曾经引《诗》和论《诗》。庄子的许多思想和重要的观点都可以在《诗》中找到相对应的篇章。一部《庄子》不仅在精神内涵上对《诗》有诸多继承,而且在艺术上,其虚荒诞幻的世界是对《诗》中颂神母题的深化,《诗》中浪漫夸张手法、《诗》之寓言和叠词等表现手法对庄了审言和重言等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描绘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对于女性的塑造,《庄子》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庄子》作者对女性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本文试图探讨《庄子》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探索《庄子》对这些女性的特殊态度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