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管理时代的到来,钻研经营之道,已成为任何一位致力于不断拓展事业的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三个层面是非常显著的,即基层"治物",中层"治事",高层"治人"。当然,这三个层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里边存在着交叉。"治物"、"治事"与"治人",是根据不同层面人员所肩负的不同职责和任务而有所侧重地提出来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郭凯 《考试周刊》2011,(37):24-25
"达人"不是新词,古代汉语中的词义为通达事理之人。现代汉语中的"达人"一词来源于日语,是借形词,指对某行业比较精通、对某领域比较专业的人。"达人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来互联网上出现了用"杯具"替代"悲剧"的用法。在词汇性质上,"杯具"替代"悲剧"是音译词;语法功能上,"杯具"有两种用法:做名词和形容词。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功能"再造"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被"字句中的动词和中心语可以功能"再造",它们的性能和特征恢复后,通过多次选择扩充原有生成式。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有限。为使阅读教学充实有效,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取"有"舍"。本文对阅读教学内容如何"舍"与"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文教背景的衍变过程中,神怪小说序跋者不约而同地对此类小说先行"辨异"与"正名",其模式主要有依"史"、附"经"与阐释儒家圣道三种。它们是寻求"神怪"观念合理化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均强调裨益风俗、警示人心是神怪小说的主要思想特征及重要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莹石 《考试周刊》2010,(33):122-123
在日语中,"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都有表示目的的用法,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日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语法点。本论文对"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表示目的时的异同点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总结,旨在给日语学习者一些帮助,并希望可以给日语教育的同行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我们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兴趣,谈论爱好和兴趣也是我们在平时交流过程中的一个主要话题。现在我们来谈论与表示"拥有"和"爱好"相关的一些常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一样,都是身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繁荣的大好时期,因此,他们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如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价值选择多样化等等。所不同的是,由于"90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更大,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表现出与"80后"大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对"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比较,对我们日后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小说代表作《变形记》体现了失去了灵魂与自我的现代人已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乃至形体,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主题,这一主题正是为了引导读者勇敢地正视荒诞,走出荒诞,积极探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拯救岌岌可危的人性。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56-59,66
19世纪纳撒尼尔.霍桑的名著《红字》与20世纪考琳.麦卡洛的畅销小说《荆棘鸟》描写的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爱情,那欲爱而不得的爱情都是在荒野中产生的。荒野不仅是罪恶与危险的渊薮,也是爱欲的伊甸园,那里绽开着文明之花。受到宗教禁锢的主人公海丝特和梅吉在荒野中思索而奋起反抗,并由她们的女儿实现荒野中的梦想。她们的女儿珠儿和朱丝婷是两位作家在现实世界的荒野中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3.
"东亚病夫"一词,长期以来它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西方帝国主义者强加给中国以羞辱中国和中国人的侮辱性绰号,尤其是针对中国人的病弱身躯。然而,对此术语的理解充满了曲解。这个术语最先被西方政治评论用来描述19世纪末清帝国衰弱腐败的情况。然而,到了20世纪早期,这个术语的意义被中国的思想家们为了刺激人民的改革意愿而改造以增强民族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复活》与《施洗的河》等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作家对于苦难的理解的差异:老托尔斯泰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底层的灾难性生存景象。北村则以近乎极端的姿态,写出生活在意义匮乏时代的人们的存在图景。北村的写作使得文学和时代的对话成为精神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性不再是一个空洞。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6.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7.
董岱  吕永红 《海外英语》2012,(11):219-221
霍桑的小说《红字》被认为是一部心理小说,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文章将侧重人物不同的异化类型,包括小说中被迫异化的孤独而坚韧的女主人公赫丝黛·普丽恩、发生社会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懦弱又矛盾的牧师亚瑟·丁梅斯德以及那些不觉异化的愚昧跟众的波士顿居民。接着将从殖民地时期和资本主义工业时期的相似点以及作者特殊的生平两方面来探讨作者如何穿越时空,通过以十七世纪故事来揭露十九世纪文明现象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丰富对小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斯坦贝克不仅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超越时代的生态文学家。其中篇小说《珍珠》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对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完成于1903年的剧本《樱桃园》可以视为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在戏剧中,作家借助于一个“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的故事,采用打破传统的艺术手段的方式揭示了当历史的脚步总是前行、时代在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时,人类不得不面临许多痛苦,不得不与一些美丽但陈旧的事物告别,不得不去抉择物质和精神在人们生活中所拥有的比重这样一个现代意蕴极其深厚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文章以社会历史美学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的社会等级、经济地位、婚恋态度和习俗偏见的分析,进一步帮助人们认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