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更生是20世纪20年代江苏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生平短暂却成功地扶持了多所学校,造就了一批名师英才,竖起脊梁践行其教育救国之志.从教育史学角度看,爱国主义是其教育思想的源泉,其教育思想既吸纳了儒家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从西方涌入的先进思潮,具有融汇中外的特点,同时也顺应了当时教育救国运动和江苏教育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2.
在寻求救国道路的过程中,晏阳初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思想.他认为必须通过对平民教育来实现自由平等,提倡除文盲、作新民,并在定县开展平民教育实验,以"四大教育"来解决农民的识字问题、生计问题和卫生问题,相对改变了当地农村的落后状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定县平教运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因抗日形势的紧张而被迫中止,但却是晏阳初等志士教育救国梦的伟大实践,开启了中国平民教育改革的先河,为国内外平民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黄质夫是民国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乡村教育家。本文在研究黄质夫乡村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解读其乡村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教育救国思想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4.
民国武化运动是一场针对民国危局寻找中华民族出路的运动,是相对于新文化运动而言的。其思想光芒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国武化运动的内容、逻辑及其新时代启示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武化运动主要通过改造军人群体、提倡军事教育和体育救国及武术救国等内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救亡图存是其应激性反应的外在逻辑,强种强国是其内在的正向逻辑。其弘扬体育和武术的内在逻辑就是强国必要强种,强种必要习武,习武必要塑造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人格。这些逻辑思想光芒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是加强武化教育,建设一支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军队;通过武化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增强价值认同,弘扬体育和武术文化的强身健体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试论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兴起了一场以乡村建设为中心的平民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以“除文盲 ,作新民”为宗旨 ,主张教育救国、教育平等 ,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 ,在定县、邹平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平民教育实验活动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平民教育思想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最后终昙花一现 ,归于失败 ,但不失为教育史上值得称道的史迹。  相似文献   

6.
以1939-1945年期间国民政府开展的滑翔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国民政府推动滑翔运动所做的努力来展现抗战时期救国运动的一个方面,国民政府除了以滑翔运动作为培养空军飞行员,推动航空事业外,还积极在民众中筹建滑翔设施,普及航空知识,使滑翔运动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成为国民政府航空教育的普及运动,这项由国民政府积极发动的军事航空体育运动更多的凸现出了民众航空体育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社会教育作为救亡图存途径之一,受到知识分子的特别重视.社会教育一改过去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局面,将动员全民抗战的"救国教育"纳入工作重心.社会教育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救国教育,如演讲、展览、组织民众自卫训练等等.当然,由于国民政府对待抗日的矛盾态度以及广大乡村民众对救国教育缺乏现实需求,遂使抗战前的救国教育未能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末状元,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面对晚清朝政的腐败,毅然决定辞官返乡,满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热血,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中。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对实业救国的主张,张謇也有其自己独特的观点,无论是前期"实业救国"思想的提出,还是后期兴办实业的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试论刘古愚的爱国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古愚是中国近代卓有建树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思想家。他作为早期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先驱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传统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副作用。为清末教育改革和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教育与平民教育思潮作了思想准备。今天学习和借鉴刘古愚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及实践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者,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等,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欧美留学生,对女子教育的发展投入极大的热情,对女子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男女同学等教育观方面开展热烈的讨论,将女子教育与救国图强、改良社会风气紧密相连,推动女子教育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位先驱人物,是积极倡导尚武救国且身体力行的革命家。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陈独秀生前所著文献为依托,对其尚武思想进行梳理研究。寻绎了陈独秀尚武思想形成的社会性、国民性、个人经历等因素;阐释了其立足教育、扎根身体、依托群众等方面的思想特质;厘析了其尚武思想及实践对近代拒俄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位先驱人物,是积极倡导尚武救国且身体力行的革命家.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陈独秀生前所著文献为依托,对其尚武思想进行梳理研究.寻绎了陈独秀尚武思想形成的社会性、国民性、个人经历等因素;阐释了其立足教育、扎根身体、依托群众等方面的思想特质;厘析了其尚武思想及实践对近代拒俄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采取征收救国公粮、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及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新的征粮方式以及相关农业政策的有效实施,逐步解决了边区粮食危机。经过大生产运动以后,边区粮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他提出了以“教育救国”为核心的一系列培育人才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南陈北张之称的南开学校创办者——张伯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知识分子中矢志教育救国的一个代表,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勇于革新的教育实践家。张伯苓先生毕生致力于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他揉和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和学习思想,给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7.
陆费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积极倡导并实践"教育救国"思想,但学术界对其教育思想研究不足。他以培养"人"为核心,对教育目的、学制改革、教科书编写、女子教育、教育平等、性教育等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以先进教育思想和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孙中山先生对近代积贫积弱现状,积极提倡教育本身的"外求于物"的工具理性和"内求于心"的价值理性功能,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实现教育救国,并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本文以孙中山教育思想为对象,探究外求于物、内求于心的价值,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石曾作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顺应了中国20世纪初教育救国的大潮流,凭借对西方教育的感悟,提出了大学区制教育思想,倡导、发动并实践了中国近现代大学区教育体制改革.虽思想与实践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其所包含的近代化因素对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转型产生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謇在实践“教育救国”过程中,以南通为实验地开展近代体育事业。他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与造就健全之国民的教育思想与主张,注重体育教育从南通师范学校到众多新式学校的推广,又筹划社会大众体育。其体育业绩与成就远远超越了一县范围,而领先于国内其他地方,并惠及今日南通的体育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