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就我个人而言,对历史本身的兴趣远逊于对历史学的兴趣,但是,历史真相对我的吸引,那种探索、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更为我所享受。历史学是门解释的学科,正如爱德华·卡尔在谈到对文献资料的看法时所说:“所有这一切……在历史学家在它上面加过工,作过解释以前,是毫无意义的。”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相比,其学术功能更为我所重视。诚然学术是公器,公共史学能更好地满足每个人都成为历史学家的愿望,可我更愿意欣赏历史学本真的魅力。毕竟学术的社会功能可以让学术本身看起来更有价值,但“史学的学术功能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前提与基础”,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现代戏剧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新时期中国话剧史学研究作了总体评估:目前,戏剧研究的队伍正逐渐扩大,对富有代表性的戏剧成就和戏剧总体面貌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曾经被认为禁区或人冷落的学术领域正被不断开拓,中国现代戏剧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成为了现代艺术史、学史乃至中国现代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初的“新史学”的实质是文明史学。与传统史学不同,文明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现象,其范围是民史、国史;文明史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激励人们创造历史、培育爱国热情;文明史学的性质是国民史学、民族史学。与西方文明史学相比,中国文明史学更多地承继了传统史学的鉴戒性质而忽视了文明史学的科学性。因此,文明史学没有能够完成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任务,“新史学”只能徘徊于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之间。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历史”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来说,首先是一门课程。其最具体的化身就是历史教科书。“历史”的这种现代呈现方式在很多方面与其传统形态一脉相承,如经典历史著作的借鉴、训诫色彩和官方正史的权威性、规范化都能在现代教科书中觅得踪影。教育和规训恐怕是历史学的天性,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新史学”的登场,就多兼有启迪民众、改造社会的角色使命,历史课堂上则被要求“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或者“由历史事实的启示,研讨政治社会改革的途径”。具有强烈现实参与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更是鲜明体现了历史学的教育色彩。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朝的民族史撰述.以阐明其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和现代价值为主线。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和安徽省历史学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承办的“理论与方法:历史比较和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5日至2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80余人,提交论文69篇.  相似文献   

7.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开拓历史研究新领域的一个结果。《食货》创办的史学意义,在于明确打出“社会史专攻”的旗帜,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拓荒与奠基的作用,在中国史学融入世界史学新潮的历程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食货》的成功,得益于陶希圣在会通史料与理论之研究理路上的探索。所有这些对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9.
《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书是瞿林东先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史学与社会这一具有历史传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在作者所揭示的史学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人处于核心位置、发挥本质作用,因此重视以人为联系而使史学在社会发展中具备现实意义(即重视史学在当下应有的作用)是该书所要强调的一点。这部书体现了史家出色的史识与学术自觉,对于推进史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术作彰显了梁启超在20年代以后史学观及史学方法论的几度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起因于梁氏所面临的史学价值论与方法论之间诸种矛盾的难以调和,它体现了处身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时期的一代学难以避免的困惑。而梁氏的“多变”正见出其探索真理的真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社会史研究日渐兴盛,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社会史涉及现代社会的前沿,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许多学科特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非常一致,如社会史注重全面的、丰富多彩的“血肉”历史,符合新课标中的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社会史主张研究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生活,倡导关注民众特别是普通人和社会的变迁,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主义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陈支平教授:史学研究需要理论与方法。理论方法运用得当。将大大拓展历史科学的深度与广度。然而,如果过于执着于某一理论与方法的纠缠.甚至把某一理论或者方法限定为历史研究的必然功课.那么理论与方法可能成为禁锢历史研究的枷锁。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固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史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却走上僵化教条的胡同.如何避免僵化教条的思维逻辑和唯我独尊的学术定位.  相似文献   

13.
史学批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进行的,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史学批评会与意识形态的分歧、政治观点的分歧混淆在一起,形成非学术的史学批评。学术性的史学批评,就是史学领域中重要的内容史学评论,它是史学成果的一部分,可以代代相传,成为史学史中的重要内容;而非学术的批评,如媒体的评论、群众性的讨论可以形成大批判运动,可以在某一时期形成潮流,但是随着时代的转换,也就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4.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中国史学和社会现实——尤其是现实政治之间的那种如胶似漆、难解难分的关系,是史学经世传统的重要表征。在这种传统的浸染下,“以史为鉴”成了圣君贤相们自我儆戒的规条,“史学所以经世”则被有为史家奉为治史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如此,史学的命运总随着政治的沉浮而沉浮。今天,我们通过对中国史学经世传统的寻踪探幽,审视、反思,或可找到社会现实与历史研究的最佳结合点以及走出史学困境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现代戏剧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新时期中国话剧史学研究作了总体评估目前,戏剧研究的队伍正逐渐扩大,对富有代表性的戏剧成就和戏剧总体面貌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曾经被认为禁区或为人冷落的学术领域正被不断开拓,中国现代戏剧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史、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史学评论是对历史研究的一种价值性认识和裁决,这是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史学评论的价值标准不仅有政治上的和学术上的,还有逻辑的、文学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各方面,此六项基本标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7.
马强教授:历史学的内涵与价值问题一直是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学习与研究历史首先需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孔子《春秋》与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历史学核心价值论是道德鉴诫与资治经世.所以历史学与经学一起成为地位显赫的显学。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历史价值论经历了重大转型.一方面作为政治附庸的史学出现了走下圣坛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是当时社会巨变和学术渊源两者相互激荡的结果。从学术渊源上看.黄宗羲的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阳明蕺山之学、朱子之学和宋代浙东先贤。黄氏是王学传人,他的等经重史的思想.正是受了阳明“经亦史”、“史亦经”思想的启发。他所具有的独立思考、善于怀疑的史学精神.则来源于刘蕺山。黄氏不为王学所围.又吸纳了朱熹学说中“先经后史”、“经本史用”的史学思想,但同时又表现出与朱采史学精神的极大差异。黄氏史学中最有价值的经世致用的一面,则导源于宋代渐东金华、永嘉、永康诸先贤。黄氏吸纳诸家史学思想之长,结合17世纪社会现实,铸成了自身通达明识的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史学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史学的开创者则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4年),他的传世名作《历史》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巨著。希罗多德不但在史学上贡献甚多,成绩斐然,而且他还是古代不少学科的鼻祖。除了“历史之父”外,西方学者还常常给他戴上“考古学之父”,“人类学之父”,“地理学之父”,“散文学之父”,“旅行家之父”等一大串桂冠,被称为这些学科的  相似文献   

20.
史学——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中,史学往往被一些人所误解,认为它与现实没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误解不仅不利于历史学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历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史学大国来说,这是极不正常的。必须予以纠正。史学的属性和价值在于:它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路径,是人们藉以治国安邦的智慧宝藏,是人生旅途的忠实伴侣,对民族、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更深刻的意义上看,史学滋养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个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