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个被传为佳话的“一字师”。唐代郑谷修改齐己的《早梅》诗,就是有名的例子。齐己作了一首《早梅》诗,拿给郑谷看,诗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开”体现不出“早”字,不如改为“一枝开”。齐已佩服得五体投地,遂称郑谷为“一字师”。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有“一字师”,且至少有两个,一是诗人臧克家,一是历史教授罗元贞。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语言非常丰富,往往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意思就迥然不同。因此,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写作时特别注重文字的推敲。同时,他们对别人的意见也很看重,哪怕只有点滴的修改,也尊称为“一字师”。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颔联二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向当时的名诗人郑谷请教。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并说明修改的理由:“数枝开”好像已经花满枝头,如何称得上“早梅”?而“一枝开”则是众花未放,独开一枝,方见其“早”。齐己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称郑谷为“一字师”。后  相似文献   

3.
唐朝,僧齐己写《早梅》一诗,持之求教于郑谷。郑见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便说,“数枝开”已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开”岂不更早?齐己顿悟,深为叹服。遂拜郑谷为“一字师”。  相似文献   

4.
齐己拜郑谷据宋戴埴(音植)在《鼠璞》中引陶岳的《五代史补》载:郑谷在袁州,齐己带着自己的诗稿去向他请教。当郑谷看到《早梅》一诗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时说:“数枝’不妥,因有‘数枝开’就不能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开’岂不更妙?”齐己一听,极为叹服,连忙下跪,拜郑谷为“一字师”。张回拜齐己据《南唐野史》载:诗人张回写了一首寄远的诗中有这样两句:“蝉鬓雕将尽,虬髭白也无?”齐己一见,认为“白”字不妥,不如  相似文献   

5.
在古诗词中,数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一首诗中,如果数词选用得好,甚至可以起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作用。据唐诗纪事栽:“僧齐己早悔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各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拜伏,人以郑为一字师。”这不仅是“一字师”的佳话,而且也成为诗坛上数词选用得好的美谈。人们常说,诗以一字论优劣,而此诗真乃是以“一”字论优劣,数枝,非早,无“一”也无从说早,“一”用在这里乃是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一字之师”的故事。其中传诵最广的,是《唐诗纪事》中记载的和尚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的传说: 僧齐已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已拜伏,人以郑为一字师。在现代,也有不少“一字之师”的佳话。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就曾拜人为“一字之师”。事情是这样的:郭老的优秀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写婵娟怒斥宋玉时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一次演出,郭老在台下听了,  相似文献   

7.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救。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雪夜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相似文献   

8.
被称作唐代第一诗僧的齐己,因流传800多首诗以数量之多名列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之后,位居唐代诗人第五位。他与郑谷的"一字师"故事,是文学史上一起重要史实。还原齐己与郑谷的这段交往,能够澄清有宋以来关于"一字师"的误记、讹传。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师     
语出《唐诗纪事》。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己爱好写诗。一次,他写了一首叫《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为了使自己的诗句准确、生动,就去请教朋友郑谷。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一字师"的美谈不胜枚举。唐代一段改诗佳话,今日读来,仍获益匪浅。唐五代诗僧齐己,姓胡名得生,有诗《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旨格》一卷。有一年他写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相似文献   

11.
上《咬文嚼字》课在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赏析之后,在贾岛“推敲”的故事尘埃落定之后,咬文嚼字再次进入高潮———师: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诗《早梅》,其中有两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大家想一想,觉得这里填一个什么字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顿时炸开了———生1:千枝开。生2:万枝开。生3:三枝开。生4:数枝开。生5:几枝开。师:生1,你怎么想到“千枝开”呢?生1:因为唐人有诗为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嘛。(生笑)师:好,有道理。那生2,你也是这个理由?生2:是,不过这只是理由之一,我也有诗为证:“黄四…  相似文献   

12.
<正>唐朝诗人郑谷有一首著名的诗《淮上别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唐代的诗坛上,郑谷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地位那样高,但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写诗的水平当然就不用说了。就这首诗来说,也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然而,明朝的诗学理论家谢榛却认为这首诗的结尾句写得不好,只写出友人和自己分手,"送别"的意思太明显了,没有余味。于是就把这首诗改为:  相似文献   

13.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数枝——几枝。凌寒——凌:①冰凌,②冒着。此处取②义,冒着严寒。遥知——远远知道。为有——因为有。暗香——清幽淡雅的香气。 〔解说〕《梅花》是一首五言绝句诗。它赞美梅花冰雪寒霜不畏  相似文献   

14.
梅花墙角教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是一首自勉诗,完全可以看作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自我写照。首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数枝梅”于“墙角”已显孤立,可这“梅”却不以为意,仍然开放,而且是迎着寒霜开放。它们是多么地矫健、豪迈!梅花的这种不畏恶劣环境和挫折、磨难、打击的形象与精神,不正是诗人顶住各种反对、阻挠甚至打击报复,义无反顾地进行“变法”的自我精神和形象的写照么?  相似文献   

15.
一字师     
娄颖波 《现代语文》2004,(11):40-40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遣词造句的功夫非常重要。一篇作品,因一字之易而使全篇“顿时生色”的例子,古今文坛比比皆是。据《五代史补》记载,唐代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当时一位诗人郑谷读后,认为“数枝”的“数”字用得不太好,因为既已“数技”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显出“早梅”的意思。齐已听了,连连点头称是c《蠖斋诗话》记载:元代诗人萨无锡有一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是阳钟”.这句诗在当时很有名,但山东一位老绝不以为然,萨天…  相似文献   

17.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  相似文献   

18.
古人有言:改诗难于作诗。翻开历代诗话,便会看到许多评改他人诗作的掌故。妙改者,诗意倍增,境界全出;妄改者,则诗意贫乏,境界尽失。据清人王世祯《五代诗话》载:晚唐五代时僧人齐己《早梅》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诗人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佳耳!”《寒厅诗话》对此评曰:有如“光弼临军,旗帜不易,一号令之而百倍精彩。”真是妙改一字,“境界全出”啊!又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载:“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极论汉光武之大,先生之高,才二百字。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  相似文献   

19.
采石矶太白楼的梅花诗画和彭玉麟的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湘军将领彭玉麟晚年爱以梅花写诗作画。现今,在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墙壁间的一方青石上,刻有他的一幅梅花画和四首咏梅诗。青石正中数枝腊梅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左侧镌刻四首咏梅诗: 其一诗境重新太白楼,青山明月正当头。三生石上姻缘在,结得梅花不用修。其二到此如何敢作诗,翠螺山拥谪仙祠。颓然一笑狂无赖,乱写梅花数十枝。  相似文献   

20.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背诵指导这首诗字浅意明,是写梅花的诗。先写梅花“凌寒”孤傲的品格,后写其颜色与气味;洁白如“雪”,“暗香浮动。对于这样简洁明了的诗,我们在理解了诗的意思的基础上,就可以以一字带全句的方法背诵,即先记住每句诗开头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