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毒香蕉”事件、柑桔“大食蝇”事件、香蕉乙烯利事件……眼前又冒出西瓜“膨大剂”事件,因为媒体报道了一起瓜裂现象,结果导致消费者误解,引起全国西瓜滞销。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农业领域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力进行审视。这几起事件都是媒体由于误导或炒作或报道不准确,  相似文献   

2.
2001年末至2002年初 ,足坛“黑哨”问题成为国内新闻媒体最大的热点、卖点。“黑哨”事件爆发初期 ,媒体报道犹如疾风暴雨。中央和地方媒体紧紧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 ,既发“内参” ,又播“调查” ,投入报道力量之大 ,媒体协同之和谐 ,受众反响之强烈 ,都是近年少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媒体对“黑哨”事件的报道渐渐偃旗息鼓 ,而媒体大肆炒作的几个焦点问题 ,迄今一个也未能解决 ,给读者以虎头蛇尾之感。这种情况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探究其间的是非曲直 ,我们难以回避媒体在这次舆论监督中所犯的某些幼稚病。盲目炒作的“司法介入”黑…  相似文献   

3.
推开热闹的"艳照门",笔者看到了隐藏其后的"传播门"--媒体是此次"艳照门"事件扩大化的重要推手.本文在分析明星、经纪公司及媒体三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揭示媒体报道中明星"隐私辈出"的深层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反思媒体在此次"艳照门"事件中的不当传播,呼吁媒体理性冷静地面对娱乐炒作并提出了面对恶性炒作媒体可选择的一些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传媒大观     
《新闻爱好者》2004,(12):38-39
清华大学河南日报首期公共健康编辑记者培训班近日圆满结束。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纽约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围绕中国重大流行病和公共健康政策与社会问题、媒体如何应对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危机、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报道公共健康领域的各种新闻事件、如何配合政府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等问题,对报业集团采编人员进行培训。部分读者对某些报纸参与房价炒作表示反感一份调查显示,受众对媒体参与房地产炒作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反感。部分读者认为:国内某些城市的房价上涨,与部分报刊为经济利益炒作有关。因为房地产商…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正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特殊的年龄阶段使他们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之一.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发育逐步成熟,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形成暴力犯罪.近几年来,频频有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不少新闻媒体在对这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大肆炒作.可是具体的,媒体暴力炒作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他们对媒体暴力炒作的看法以及是否受媒体暴力炒作影响等问题,还是不确定.因此,通过专门对媒体炒作以及青少年暴力等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深究媒体炒作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的危害,了解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同学对青少年暴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和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一起负面新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涉军舆情事件.给部队官兵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军队媒体如何应对负面炒作和解读呢?笔者结合前卫报社这方面的探索实践.就如何加强防范管控涉军负面舆情事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余妍 《报刊之友》2013,(9):154-155
近些年医患纠纷事件频繁发生,愈演愈烈。虽然导致纠纷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媒体或正面或负面的报道对医患关系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时存在着报道失实、刻意炒作和媒介审判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纠纷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该提高专业素养、尊重客观事实、正确报道纠纷事件。  相似文献   

8.
韩景芳 《当代传播》2012,(5):69-70,77
犯罪事件是日本新闻媒体重点报道内容之一,媒体通常会第一时间迅速报道犯罪事件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但是,日本犯罪报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报道伦理问题。媒体经常将嫌疑人视为犯人进行报道,致使犯罪嫌疑人权利受到侵害;媒体以炒作、煽情的手法将犯罪事件作娱乐化报道,导致媒体公信力受损。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犯罪报道的特点,论证报道的成功之处及其不良影响,探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犯罪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9.
杨:最近可供媒体炒作的“猛料”层出不穷, “砸奔事件”、赵薇“军旗装事件”、清华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等等,大有让媒体应接不暇的势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实并没有“炒作”一说。既然现在对“炒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不妨先不给它扣上一个“贬义词”的帽子,以平常的心  相似文献   

10.
于财友  赵坤 《新闻传播》2006,(10):70-70,72
近年来,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全球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开始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苏丹红事件、牙膏致癌风波、光明牛奶变质加工黑幕、啤酒甲醛风波、保鲜膜“致癌”风波、饮水机“毒胆”闹剧……尽管这些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纷纷攘攘,真真假假,但每一次都经历了“媒体炒作——公众恐慌——有关部门失声——权威部门解决”这样一个类似的模式,虽然问题最终被解决了,可一次次的恐慌给公众和食品行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在赞许媒体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公众利益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浮躁炒作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最近,苏丹红事件余波未了,“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的消息又闹得沸沸扬扬。但是经过记者多方查证发现,国内媒体关于致癌牙膏的消息来源于英国《旗帜晚报》(eveningstandard),而这家报纸不过是英国的一家三流小报,它发出的报道也是对美国学者研究结果的断章取义和夸大其辞。为什么在国外几乎没有产生影响的报道能在我们的媒体中引起轩然大波呢?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发生的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人人自危的心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心态。牙膏致癌关乎百姓健康,当然是重大新闻,但正因为重大,才有必要核实再核实。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罗玉凤征婚事件为例,从媒体弱智论、受众心态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对低俗化炒作作一分析,并指出俗化炒作对媒介生态环境和媒体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频繁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媒体的报道对医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也不能忽略,特别是一些媒体对医患矛盾的过度报道、失实报道,甚至刻意炒作,使得医患双方陷入了互不理解、互相对立的错位之中。针对这些问题,在纠纷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该提高专业素养、尊重客观事实、正确报道纠纷事件。  相似文献   

14.
缘起 《视听界》2009,(3):11-11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再下禁播令——严禁炒作名人丑闻、绯闻、劣迹。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的电视台把“阿娇复出”当做一个事件来炒作是不被准许的,但广电总局并不是要封杀这些明星,只是严禁媒体炒作。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美国东岸时间4月16日上午,静谧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里,一声枪响开始了一起惨绝人寰的悲剧,造成33人死亡。枪击事件发生之后,《芝加哥太阳报》率先曝料,称弗吉尼亚工学院校园枪击案凶手可能是中国留学生。台湾媒体迅速反应,疯狂炒作此事,仿佛凶手就  相似文献   

16.
耿联 《新闻通讯》2013,(7):54-55
前段时间的股票市场上,因网络媒体炒作的白酒塑化剂风波,引发巨大震荡,甚至直接点燃导火索致使沪市数日跌破两千点整数关,其中白酒类上市公司市值更是损失巨大。如果说酒鬼酒塑化剂超标的新闻,起初本是一起看似寻常的媒体监督,那随着事件的发展,媒体以及博客、微博等网络力量推波助澜“监督”,却越来越难以摆脱资本牟利的“推手”之嫌。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11,(19):4-4
翻检近年社会热点,从紫金泄污到哈药超排,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从开胸验肺到跳楼讨薪,各种不同事件背后,演绎着类似的社会症结。如何看待这些热点,实际上也就是如何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一些人抱怨,许多问题"都是媒体惹的祸"。应当看到,确有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炒作,写言过其实的报道、发耸人听闻的议论;也应当承认,没有媒体的介入与监督,这些事件不会如此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谢才萍包养事件"中的媒体所为,在道德上,造成违法者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法律上,导致对违法者的侵权。造成媒体道德防线失守和法律边界被逾越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的盲目跟风炒作。  相似文献   

19.
重提新闻专业主义--从媒体报道高枫事件说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通过对高枫事件的回顾,提出了当前娱乐新闻报道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残酷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为了吸引更多眼球,赢取最大利益,一些媒体不讲新闻专业主义,不顾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大肆炒作,故意造假,这是当代中国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恶劣倾向,在结合事件的现象深入分析这种倾向的危害性的基础上,本指出新闻事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坚持新闻理念,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是其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20.
时尚人物     
不记得是哪位高人说过,如今是个炒作的时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炒作。股票要炒作,媒体要炒作,明星也需要炒作,一时间炒得天昏地暗风云变色,其中犹以娱乐圈最为火爆。 前几日,媒体便报道周迅与李亚鹏假戏真做,双双坠入情网,众人正在狐疑之际,又有报道说周迅已经收下了李亚鹏的订婚戒指。一时间,叫好声欢呼声祝福声不绝于耳。孰料,又有媒体站出来说,李亚鹏的哥哥亲口辟谣,绝没有什么订婚戒指!这是,围观众人已是晕头转向:这“靖哥哥”跟“蓉儿”到底有事没事啊?那定情戒指莫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