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象外"的哲学渊源可以上溯到老、庄、《易传》,但是上述文献尚未提出"象外"概念。直到六朝,"象外"才进入哲学、佛学的理论视野,进而影响到文艺美学。魏晋玄学语境中的"象外"主要指"象外之意";佛学语境中的"象外"主要指"象外之谈"(象外的佛理),实际依然是"象外之意"。故而六朝玄佛均重"象外之意",而非后世司空图提出并以之知名的"象外之象"。六朝画论"象外"说的审美指向是"象外之精灵",意近于玄佛语境中的"象外之意"。直到唐代,"象外"才正式进入文论之中,这又反证六朝画论"象外"说具有首创之功。  相似文献   

2.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思想。 这些诗论的核心,我认为是说写诗不能浅露平直,就事论事,诗意不能停留于字面上所写出来的的景象、韵味,或是停留于照录出生活事物的“形”,而应该通过字面上所写的景象和韵味,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表面上没有毫发不差地照录生活事物的形貌,似乎离开了事物的“形”,却能真切地传物之“神”。国画用朱笔画竹,用勾勒法、没骨法画牡丹,  相似文献   

3.
唐代因政治开明、文化多元以及经学本身的“式微”给了诗学良好的发展契机。初唐经学一转六朝浮迷虚华之气而重刚健致用之姿,文坛则强烈呼唤风骨之体。盛唐之际三教鼎立而儒学边缘,诗风则儒道禅层色皆染,颇重“意境”之论。中唐经学新变再加晚唐经学衰敝,直接导致诗论向内转的发展趋势,因而“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诗境成为风尚。唐之经学与诗学之关系给予宋明理学及后世文论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论中的超象之思的源头应追溯到老庄,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哲学家和诗学家的本体论思辨,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唐代以后,对诗学超象的探究可谓渐入佳境。司空图的“四外说”:“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提出,表现了一个诗学家超象之思的睿智和逼近诗学真理的诗思,对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论趋向成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关“苦吟”诗派诗论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论析和探讨。中、晚唐的“苦吟”诗派的理论表述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背景。除了社会现状和诗歌发展阶段的因素外,诗人潜在的“自苦”意识是其深层的心理依据,而这一心理依据是与中国文士的传统人格观念密切相关的。在中、晚唐“苦吟”诗人的作品中,在关于“苦吟”的诗论以及唐代诗歌创作论的演变中,这一特点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皎然的诗论中关于意境论的建构不仅在唐代诗论中极具代表性,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论中,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儒之比兴综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作品中,意境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描绘,将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激起人们的艺术联想,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又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用唐代司空图的话说,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韩愈个性“弘通”、“傲俗”,而这种个性特征又自然会影响到其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追求。本文以韩愈个性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其诗论取向及其在品评李杜等人诗歌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诗论的主要特征与法国象征派诗论的基本特点有诸多契合。通过对戴望舒诗论中的“诗情”论与法国象征主义诗论中的“纯诗”论的比较分析,试图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更深入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演变,继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象征派”以及“现代派”诗论与诗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境的构架应包含意境的组成与展现两部分。就组成看,必备形象与想象两个因素。就展现说,则包含意境的层深与多面两个因素。层深是讲意境的层层深入,指向“象外之象”的后一“象”;多面讲意境的面目多样,指向“象外之象”的前一“象”,表现为特定形象本身之内或之外变化出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而“以诗论诗”的体例,则是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所首创,嗣后,历代论诗诗层出不穷。以诗论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味隽永,易记易诵,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乃至世界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酿而为酒”,在咸酸之外,有着醇美之味,从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味,唐代司空图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4.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吻》是英国无名氏的一首小诗。 乍读,什么玩意儿?再读,真有玩意儿。三读,的确是好玩意儿!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从文艺美学角度提出“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象外之象”的艺术原则,《吻》深得作者之韵味。全诗由8个小句缀合而成,写得风味独具,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前6句用错位的语言写“我”慌不择路的行为,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荒谬透顶,令人惊诧;后2句如神来之笔,直接突入单纯的、真实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道晚安时你给我的一吻!”读来是如此地家常亲切,如此地真诚感人,这才是点睛之笔啊!是这美妙、甜蜜、极具魔力的睡前一吻,使“我”神魂颠倒、魂魄出窍、神不守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论中的以禅论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以禅论诗之创作。在此方面,古代诗论往往把参禅与论诗歌的构思、灵感的产生、创作的心理准备以及领悟前人的创作经验联系起来,而集中点则在于“悟”;(二)以禅论诗之欣赏,它追求的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超验之悟;(三)以禅衡诗之高下和以禅评诗之意境,古代诗论家以此表达他们的诗歌理想观。围绕着以禅论诗,古代诗论家还展开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禅学对诗学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诗论包括四个层面:一.本质论.认为诗以“情”,“义”为本。二,功能论,指出诗歌具有政治教化和审美娱乐等方面功能。三,创作原则,要求“为时”,“为事”而作,四,审美标准,以“尚实”,“尚俗”为艺术规范,这些构在了白居易的诗论系统,这一理论系统是对儒家诗论的重大发展,也把现实主义诗论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18.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象人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接受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司空图“韵味”说接受思想的产生和本体论内涵;揭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获得必须依靠接受者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以及它们在接受中的实现过程;强调司空图“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 象入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