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失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钱穆先生的文学研究是在其哲学、历史及思想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开阅的学术视野及独特的理论思维。本文主要分析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这一概念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比兴”概念的发展与创新。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钱穆对“比兴”概念在传统诗歌领域中的理解;第二部分论述了钱穆先生将“比兴”这一传统诗学理论扩展到中国整个文学领域及艺术领域之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钱穆先生将“比兴”概念放之于文化及思想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比兴”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5.
杜甫借以古题写时事的“比兴”传统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唐中叶时事的作品 ,因而被宋人称为“诗史”。宋人的这一理论受到明清人的质疑。近来 ,又有许多文章展开关于“诗史”理论是否成立问题的讨论。其实 ,“诗史”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史学的发达使宋代学者的史学意识十分强烈 ,特别是以写实为主的文学创作主流及“比兴”传统也与史学理论整合而产生了新的诗歌解释学。强烈的史学意识正是构成宋代“诗史”观念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 ,传统的“诗史”观念应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是唐宋时期尊重诗骚传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诗经》全部作品都“近于人情”的新见,由此初步发现了《诗经》审美价值之主体所在;他对“兴”的手法作了深层揭示.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他还超越比兴说的范围,总结了《诗经》的某些剖作经验;他在总体上强调学习和继承诗经的艺术传统。同时,东坡论诗学传统也有其负面,本文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是唐宋时期尊重诗骚传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诗经》全部作品都“近于人情”的新见,由此初步发现了《诗经》审美价值之主体所在;他对“兴”的手法作了深层揭示,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他还超越比兴说的范围,总结了《诗经》的某些创作经验;他在总体上强调学习和继承诗经的艺术传统。同时,东坡论诗学传统也有其负面,本文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8.
“赋比兴”最初为我国古代诗论中“六义”之一组、见《毛诗正义》。其后,钟嵘的《诗品》又径直称为诗之“三义”。不过,在文学发展实践中,比与兴渐成合流之势,隋唐以后便有以兴代比,或将比兴省称为兴的习惯。近年来,亦有论者将比兴合称为  相似文献   

9.
“比兴”这种手法始见《诗经》,“比兴”依据朱熹的解释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相似文献   

10.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比兴”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术语。朱熹的说法比较通俗: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刘勰比兴观的丰富内涵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其比兴观在我国诗学中的地位却少有论及.刘勰的比兴观,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比兴的诗学理论,同时又孕育了“兴象”、“意象”、“意境”等审美范畴,是我国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论“词则比兴多于赋”黄敏清代词论家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喻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他的这段话,就词体的艺术特性,道出了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周济的“寄托说”揭示了比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不隔’侧是近代王国维评价意境特征、意境高下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16.
对美学上的“比德”说的由来作了详尽述说,指出“比德”是我国传统文艺中审美内容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方面,与我国传统的艺术方法“比兴”相关联,并对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桢“仗气爱奇”,写成了“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不朽诗篇。这既与其自身的浩然正气有着联系,也和他“爱奇”有很大关系。他仗着自己的博学多才,率直成诗,有意无意间追求比兴的奇瑰、章法的奇巧和用语的奇壮,构成了其诗的奇伟之势,奠定了他在五言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旁及后来诗人。  相似文献   

18.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而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学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之一,但对“比兴”的解释,历来缠夹不清,模糊影响,令人莫衷一是。最早以“比兴”论诗的是《毛诗诂训传》,但毛公传诗,独标兴体,对“比”竟只字不提。而且在他标明为兴体的一百一十六篇诗中,也未对“兴”之为义有任何界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词史中,宋代写“愁”的内容颇多,其表达“愁”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对比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