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内容,周扬是丰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深入生活"论是周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论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学力、价值取向等原因,周扬的"深入生活"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周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文中以“人生的教科书”与“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周扬文艺思想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推行过程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周扬是系统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第一人,他所翻译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围绕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周扬的文艺思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毛泽东的《讲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周扬为了革命而参加了中国"左联",主张文艺的功能是一种宣传.其文艺功能观的理论来源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的文艺思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他把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视为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认为文艺应当起到宣传、鼓动、教育群众的作用.周扬后期,特别是新时期,开始重视文艺的批判功能,并从文艺的审美特征出发,强调文艺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文艺应当强化其文化娱乐、审美欣赏的功能,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周扬在20世纪30年代热情介绍苏联文艺界,第一个全面完整地阐释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20世纪40年代他翻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著作并介绍他的美学思想,主张文艺创作以歌颂为主并与暴露派进行论争。这些文艺理论活动,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背景材料或文化资料。《讲话》的产生更给周扬的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创造性的活力,他根据《讲话》精神阐释文艺的大众化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使他的文艺思想更为成熟,具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2000年以来,关于周扬文艺批评的研究集中在对周扬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关系的研究、周扬三十年文艺思想的研究、周扬贯彻执行延安文艺方针路线的研究以及对其晚年反思精神的评价、周扬与丁玲的思想研究上,虽然研究形式多样化,评论观点富有传承性,研究成果逼近历史真相,但存在少创新,传记多,缺少系统性理论专著,研究成果不多。今后对其研究应多方位、多角度评论,弥补"文革"经历的空白,实现文艺与政治再次对话。  相似文献   

7.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派的美学观点,提出美是生活的定义,肯定了美在现实生活之中存在的意义,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释。车尔尼雪夫斯基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存在着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关于关的客观性、艺术再现生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用等现实主义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瞿秋白的美学观既得益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又与他有所不同,其阐发的美学观点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车尔尼雪夫斯基。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时期著名的三大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溜波夫的美学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文坛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们关于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关于"美学和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学的人民性等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失。中国学者对他们的理论也有不少误读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读书>杂志,在当下人文知识分子群中有着重要影响.发表于<读书>杂志不同时期的<摇荡的秋千>(李辉)、<周扬的目光>(王蒙)等一系列文章构成一个独特的周扬研究历史.<读书>中的周扬不是一个理论家的周扬,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周扬,一个政治化的知识分子,一个不能脱离知识分子的许多特质,而又陷入了政治漩涡的文人.周扬的"悲剧",周扬的性格,与胡乔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读书>中,他们两个常常并提,互证着对方.晚年的周扬,以一个忏悔的形象;但他的忏悔,也遭遇到了非议.作者们写周扬,同时也是在写自己,如王蒙与李辉,便在写周扬中显出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梁实秋和朱光谱之间就“学的美”的问题曾展开过一场讨论。 这场讨论是在观念论的旧美学的范围内展开的。周扬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加以阐释,以便建立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新美学。但他仅仅开了个头,以后蔡仪继续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3.
"共和行政"就是指"共伯和行政"。共伯和应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和。早在"国人暴动"发生前,共伯和就已经掌控周王室大权,"国人暴动"发生后,共伯和对稳定危乱时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王朝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以后,共伯和主动退位,周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卫国,得以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4.
“以健笔写柔情”是周邦彦长调词美学风格和特征最精到的概括。它具体体现为:情感本身力度的展现;表现气势和力量的艺术方法的运用;与曲调声情相配合的顿挫激越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5.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中,“喜剧性”,“滑稽”,“幽默”与西方差学方中的“comic”,“humour”并非是对等的,西方差学传统中多把“幽默”作为“comic”(喜剧或乾滑稽)之一种,而在实践美学的视野下,“滑稽”和“幽默”的内涵和界限得到比较清楚的厘定,并且被纳入实践美学的范畴序列之中。“幽默”所表现的是一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而滑稽表现的则是一种不合规律性和夸大的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自由。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师的附会,使得《卷耳》中“周行”一词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在对其进行详尽爬梳的基础上,通过对该诗主题的文学性分析及“周行”二字文字学上的溯源,并根据其在语言逻辑和艺术表现上的对比,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这对全诗及《诗经》的研究显然有更深的补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从外在美与内在美两方面来分析人们认可“窈窕淑女”的原因,突出淑女“贤良淑德”的内在美;其次,从游女的素质与周楚两国敌对情绪两方面来分析西周统治者排斥游女的原因;再次,西周统治者认为《关雎》在“夫妇之德”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加之“南化”思想风行,因而借之以感化《汉广》之“荆蛮之淫”。总而言之,《关雎》所体现的正是西周统治者对待青年男女婚姻问题的主张和愿望,即“淑女以配君子”。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是毛泽东的主要助手,有客观存在的史实,有胜于雄辩的依据,更有权威的历史结论.因此,那种认为"突出周恩来,置刘少奇、朱德于何地"的悖论是不能成立的,不仅作为"主要助手"说的悖论不能成立,而且作为"毛周体制"说的悖论也不能成立."主要助手"说侧重于周恩来的历史定位;"毛周体制"说侧重于毛周关系,它从"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的角度揭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它为周恩来历史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