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度”“渡”二字音同形似,部分字义相通,都有“过、度过”的意思,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因而掌握其区别要领是必要的。“渡”的含义为“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江,渡口”。而“度”的义项有“计量单位;程度;限度;过……”“渡”因为是三点水,所以和水有关,比如,渡河,过渡,因此,凡是和水有关的都用“渡”。那么,和水无关的就用“度”。在具体的词组中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3.
胡贝 《同学少年》2011,(2):44-44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美极!妙极! 不是美在将一轮圆月比作玉盘,而是美在“少时。”少时的我们有水一般的灵动,少时的我们有云一般的自由,少时的我们有土一般的纯厚,少时的我们有山一般的清秀。一切皆因少时而美。  相似文献   

4.
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蛎蚜山地处南黄海沿岸,位于海门市东灶港东南约4千米,距今已有1690年历史,因盛产牡蛎而闻名。蛎蚜山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处在南黄海潮间带,由牡蛎活体和各种海洋生物构成。海门蛎蚜山的神秘之处在于入水为礁、出水为山,被当地人称为“沉浮山”。  相似文献   

5.
李艳 《语文知识》2005,(6):15-15
所谓玻璃对,即所用之字形体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对联。这些字写在玻璃上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等。有人把玻璃对细分为“晶”体和“水”体。“晶”体指左右绝对对称,所用之字如“日”“出”“天”“山”等;“水”体指所用之字差不多对称,大多是指带“钩”笔画的左右对称的字。能入玻璃对的字很少,所以这样的对子也不容易对。  相似文献   

6.
<邶风@匏有苦叶>全篇皆写渡水的景象,分析这些意象,可看出其反映了当时人们把渡水看成危险之事以及把渡水与婚恋相比附的意识.这些意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一些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一册上的《察今》一文,有些注解似欠妥当,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导”,课文注解:“渡水”。把这一句译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把“导”解为“渡水”,是不妥当的。“导”,《说文》云:“引也。”“导”在这里应解为“引导”、“指引”才是。因为“导”是指明“表”的作用,而“渡水”是“导”的作用后的行动。这一句和下一句“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都省略了表示“渡水”的“涉”字。原文应写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涉也”及“荆人尚犹循表而导涉之”。我们不能因为这二  相似文献   

8.
“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我国古代诗人词客中,常有因一二名篇或一二佳句而名播天下者,如晋之谢道韫就因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佳句而名震天下。有的名句竟和人成为一体,如:“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露华倒影柳屯田(柳永)”,“卷帘人比黄花瘦,肠断西风李  相似文献   

9.
青岛沿革     
青岛作为一个地理名称,在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远不如在青岛市南区的居民点浮山所有名。浮山所是“浮山千户所”的意思,它是明朝为防御倭寇而建立的海防线的组成部分。“卫、所、墩、堡”是海防线上不同等级的军事据点,浮山所属鳌山卫管辖。《明史·地理志》即墨条下有:“东有鳌山卫洪武21年(公元1338  相似文献   

10.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皆由她而生。树因水而苍葱,石因水而滑润,花因水而明丽,鸟因水而欢唱,草因水而清翠……。若将自然界的生命之水注入画笔,墨则雨润,彩则露鲜,更能真挚地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基于这个原因,我较注重中国画水的运用,喜欢将水份用足。水,成了绘画的重要构成因素。作画离不开水,墨、色因水而动,因动而变,正如高树程在跋方环山《溪山烟雨卷》中所云:“作画无水,如舟搁滩,划不得一浆。”石涛则说:“作画有三胜,一运于水,二运于墨,三受于蒙。”又说“水不变不醒”。足以可见用水和用笔、用墨一样,是中国画成败的关键,值得认真研究和…  相似文献   

11.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1):53-53
“度”和“渡”是两个同音字,都有表示“过……”的意思,难免混淆,下面作一讲解。“度”是从时间上表示“过……”的意思,如“度假”、“欢度春节”。“渡”是从空间上表示“过……”的意思,它是形声字,“氵”表意,与“水”有关,表示“这一岸到那一岸”和“通过(江河等)”的意思,如“远渡重洋”、  相似文献   

12.
点睛之语: 汉字书写以考查常见常用字为主,以现行使用的易出错的字为主。错别字的类型大致有如下4种:1.因字形相似而误,如“戌边”,“戌”应为“戍”;2.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如“一愁莫展”,“愁”应为“筹”;3.因字音相同字形相近而误,如“痉孪”,“孪”应为“挛”;4.因字音相同字义相近而误,如“人  相似文献   

13.
满族入关后规定:只有显祖宣帝(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始称得为“宗室”,以系金黄色带子为标记,故又称“黄带子”。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因以系红带子为标记,故称“红带子”。在宗宝中,有“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之分。近支皆有“辈数”可考,康熙以下之子孙,行辈命名用“弘、永、绵、奕、载”五字的。至道光七年,又续拟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七年再续拟“焘、阅、增、祺”四字,嗣后各宗室子弟都依照此辈数命名。近宗室还有“带偏旁的”与不带“偏旁”之分,如道光、咸丰一系的弈訢等,偏旁皆从“言”部;载洵、载涛,偏旁皆从“水”部,溥仪、溥伟,偏旁皆从“人”部;下面毓字辈旁皆从“山”部,这都是“最近支”的宗室。而庆亲王弈勘,虽是奕字辈,但奕字下不用“言”旁。说明他虽是“近支”,但非“最近支”,因为庆王府这一支是由乾隆支派传下来的,奕字辈偏旁从“力”部,载字辈偏旁从“手”部,溥字辈偏旁从“金”部。这样,根据某人名的偏旁,就可以知道某人是某一个支派了。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兴曹洞宗的三位关键人物法远(991—1067)、义青(1032—1083)、道楷(1043—1118)皆与安庆结缘甚深。法远于桐城浮山付法义青,化解了曹洞正脉行将失坠的危机;义青先于浮山潜修悟道,后长期弘法太湖白云山、桐城投子山,拉开了曹洞宗中兴的序幕。道楷开悟于白云山,后于汴京丕振洞下宗风,曹洞宗中兴局面至此大成。要之,安庆是北宋曹洞宗中兴当之无愧的肇始之地。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这就象过河,必须要解决船或桥的问题一样.我们在运用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时,采用如下八法. 一、题解法.许多课文的课题点明了中心或主要内容.抓住题眼,深化开去,让学生自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桂林山水》可根据“山”和“水”让学生自学思考:①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这特点是跟什么比较而来的?②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这特点又是跟什么比较而得出的?③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山”和“水”的?仅仅是赞美桂林的山和水吗?学生自学中弄清了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基本内容就掌握了.又如《奇异的琥珀》《草船借箭》《飞夺泸定  相似文献   

16.
在《周易》中,“经”解释为“径”,即阡陌;“济”解释为“渡”,即渡水。“经济”二字连用,最早见于隋代王通《中说·礼乐》:“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这里的“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古时有副对联云:“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经济”意即治理天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借用了古汉语中“经济”一词,赋予“财政经济”之意,使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人又将它从日本移植过  相似文献   

17.
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并列式复句,第二分句的主语“孔子”因承第一分句而省。2)“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有“师长”的意思,在姓氏后面加“子”,如“孔子”就是“孔先生”,“荀子”就是“荀先生”。“东”是方位词,作“游”的状语表示“游”的方向,就是“到东方去游”,这是古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形式。但也有少数与此相反的形式,如《楚辞·九章·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西浮”不是  相似文献   

18.
〔原文〕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合。”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牡②以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选自周容《春酒堂诗文集》)〔注〕①小奚:小书僮。②牡:门栓。〔练习〕1.作者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的用意是()A.描写蛟川城郊景色的优美动人。B.说明时间紧迫。C.强调时间尚早,为渡者主张“徐行”做铺…  相似文献   

19.
赤壁,山名,共有五处,皆在湖北省境内。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处是在蒲圻县赤壁乡,相传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于此,也叫“武赤壁”;另一处是在黄冈县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苏轼等文学大家在此写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而闻名,也叫“文赤壁”或“东坡赤壁”。  相似文献   

20.
广西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在他语文教学“三字经”中借用佛“家三境界”说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于是在多元目标上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在运用的形式上,让学生或唱之、或蹈之、或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