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绍兴师爷”的注释,见新版《鲁迅全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卷《朝花夕拾·无常》篇.1926年1月30日,陈西滢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致志摩》的信.信中诬蔑鲁迅“有他们贵乡绍兴刑名师爷的脾气”.为此,鲁迅在《无常》中借对故乡“迎神赛会”时“活无常”形象的记述,揭露鞭笞了貌似公正而实是维护旧势力的陈西滢一类的无耻文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有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前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第四卷五三四页《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的注说成立于一九二○年,这大概是根据茅盾《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宗旨》一文所说:“民国九年(一九二○年)十一月‘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这是记错了,茅盾在《关于文学研究会》(见1959年5月《文艺报》和《文艺月报》)中已予以订正为一九二一年一月成立,但没有指明是哪一天。丁景唐在《对〈鲁迅全集〉注释的几点意见》(见1959年第20期《读书》)中  相似文献   

3.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诗句过去曾经多次被人引用过。据一些引者说,这是鲁迅写的。不错,在《鲁迅全集》中,这句诗至少出现过两次。在《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知道人道主义不彻底了,但当‘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时候,连人道主义式的抗争也没有。”另外,在《伪自由书·王道诗话》中有如下一首诗: 人权王道两翻新, 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政何妨援律例,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首诗是揭露胡适的反革命两手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句中的“是藤野先生”后面漏掉一个“在”字,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已根据鲁迅的手稿和未名社最初的版本校勘纠正了,加上了这个“在”字,  相似文献   

5.
鲁迅日记(1933年8月1日)中曾记有以下一段文字:“……得胡今虚信,得陈光宗小画像一纸。”又,鲁迅全集》13卷108页收录鲁迅于1935年4月10日致曹聚仁信中曾说:“陈先生的漫画,望寄给我。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所流转的四个编辑室,并希见示为幸。”鲁迅先生文中提到的陈光宗先生乃我先父。这两段文字提到的肖像画一事,鲁迅先生情深意笃,令人神旺。往事如烟,这段故事已罕为人知,在《鲁迅全集x的注释中也语焉不详。我想就我所知,记叙如下,作为对鲁迅先生逝k60周年的纪念,并寄托对先父的哀思。先父陈光宗生于五914…  相似文献   

6.
话说“Ade”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两个奇特的句子:“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们!……”中西合璧,引人注目。中学语文课本注道“Ade,德语,意思是‘别了’或者‘再见’。”这比《鲁迅全集》仅注个“德语再见的意思”是前进一步了,但是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人们还是要问: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写个“再见”,而非要用上一个德语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革命先驱者鲁迅曾经说过:“某一种人,一定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全集》第四卷《南腔北凋集·谚语》)老投降派张春桥在三十年代初期写的《学校生活素描》这篇黑文,正是张春桥的反动阶级“思想和眼光”的又一次大暴露,同时,也是他早年充当国民党鹰犬,破坏抗日救国运动的一份自供状。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八年初,黎锦明在《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一文中称鲁迅为“stylist”,但是黎锦明以及旧版《鲁迅全集》将“stylist”译作“体裁家”,其意义不甚明确。新版《鲁迅全集》译成“文体家”,意义就明白清楚了。所谓“文体家”,指的是讲究文体或具有个人文学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0.
唐王游冥府的故事一如鲁迅先生所言:“太宗之梦,唐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鲁迅全集》第九卷,157页)所谓残卷,即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据鲁迅先生考证,亦出自唐人手。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中道”,他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柳宗东全集》卷三《时令论》下,以下引《柳河东全集》只注卷数和篇名)“当世者,大中之道也.”(卷三《断刑论》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各个时代往往都有新的思想来充实文学理论的宝库。明初宋濂在《文原》中提出的“为文必在养气”(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全集》卷26《文原》。以下凡引《文原》均不再作注。凡引本书,只注卷次、篇名,不再注出书名)说,不仅对历代“养气”说有新的开拓与发展,就是对今天的创作也有参考意义。他的论述,以培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同志曾以“犬耕”署名,向鲁迅先生写信。这件事,周建人同志以前曾两度提及。今年三月十六日,他在《解放军报》发表的《我所知道的瞿秋白同志》一文中,又一次谈到。他说:有一次,我看到秋白给鲁迅的信中,用了一个笔名“犬耕”。一般人看过这个笔名,也许就过去了,可是对于中国文字的运用有深刻了解的鲁迅,知道秋白寓意是什么,见面时便问他了。秋白回答说,搞政治,他的力量不够。耕田本来是牛的,狗耕田当然就耕不好了。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厦门若干史实考(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暑假,我们在厦门继续就鲁迅在厦门的一二史实作了短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和调查中发现的线索作一简要报告,以就正于老师、同学和各地研究者。 (一)《波艇》月刊的创刊年月《波艇》是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指导厦大学生创办的一种文艺期刊,鲁迅先生的《厦门通信》即发表于该刊第一号。关于《波艇》月刊的创刊年月,一九五八年八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在“波艇”条下有注云:“一九二六年冬出版二期后即因鲁迅和负责撰稿的学生陆续离  相似文献   

15.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16.
《文汇读书周报》 2 0 0 2年 3月 8日第 5版《新版〈鲁迅全集〉五大看点》 (下称《看点》)一文披露了有关《全集》新增文字及编纂情况 ,读后觉得颇多可商榷之处 ,遂即致函该报 ,然无回音。由于《看点》说新《全集》将于 2 0 0 3年 9月出齐 ,因离出版日近而搁置异议。然新《全集  相似文献   

17.
陈西滢不止一次指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其言之凿凿、斩钉截铁,造成了颇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在名篇《不是信》里回应十分得体而且雄辩。彼时的学术规范与时下有所不同,未一一注明出处有时代的原因。"整大本的剽窃"语出顾颉刚,而陈西滢信以为真。十年之后,盐谷温著作有了中译本,《中国小说史略》有了日文版,鲁迅仰天长啸,要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  相似文献   

18.
文革前有一次向老师请教如何作文,老师言谈中曾提及《文坛登龙术》,并说它很坏,还遭到鲁迅先生的“骂”。80年代我当了语文教师,又从《教参》和有关文字资料上看到对《文坛登龙术》的种种指责,说鲁迅先生为了批判此书还写了《登龙术拾遗》一文。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文学史,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中使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特别是在他创作后期,几乎每发表一篇文章都要换一个笔名。有人说这是个人“嗜好”,也有人说是当时社会的文人习惯使然。但我们只要留心看一下《鲁迅全集》就会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如此频繁  相似文献   

20.
《中华读书报》消息,最完整的一套《鲁迅大全集》近日完美收工。本书共计1500万字,33卷,编入了鲁迅的创作、翻译、古籍整理、绘画、书法、画册编纂等全部作品,与过去的鲁迅全集相比,新增文本近百个。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两类文字:一是过去全集未收的演讲记录20余篇;二是同代人回忆文章中的鲁迅语录。《全集》囊括了目前传世的全部鲁迅著作,还收录了鲁迅未发表的文章200余篇。据介绍,大全集采取编年体编辑体例,可以清晰地发现鲁迅的思想精神轨迹和来源,呈现原生态的鲁迅系年长廊,最大程度地将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