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网络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水平对其家庭收入的影响,以及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与其选择不同产业类型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水平是影响其家庭收入的重要因素。通过知识水平与家庭收入之间密切关系的详细分析,阐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和受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水平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发展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其择业行为与其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不理性状态,而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户籍管理等构成的政策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的数量、市场需求的结构、就业市场的公平性等构成的市场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要切实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引导其由目前生存型择业提升为发展型择业,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行为数据,实证分析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对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创业意愿与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程度、风险偏好、工资收入、单位性质等有显著关联;与打工区域、打工领域、单位性质、从事何种产业关联不太显著。新生代农民工应提高文化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信心,政府应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以帮助其创业。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户籍、城市社会排斥、市场竞争激烈、素质技能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就业途径不畅、就业保障受歧视、维权难等。当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主要有:消除就业二元化制度壁垒、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水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户籍、城市社会排斥、市场竞争激烈、素质技能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就业途径不畅、就业保障受歧视、维权难等。当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主要有:消除就业二元化制度壁垒、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水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课题以浙江省湖州市农民工聚集区为调研区域,展开就业问题相关调研。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的就业异同点,认为就业动机与影响就业因素是两代农民工群体在就业问题上的最大差异,此外,在就业行业、就业渠道上也存在若干差别。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0-15
基于中部16个地市的1176份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了二元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选择农业还是非农业的发展方式及影响这一选择的因素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属性特征、家庭属性特征、资源禀赋特征中一些因素对其返乡从事农业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上述列举的因素中,婚姻状况、年龄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家庭是否有农业收入来源对其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性别、承包地是否流转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薪酬及其在打工过程中是否换过工作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负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收入状况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建设的有生力量,但其城市融入性就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城市融入性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旨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城市融入;其思路规划需要确定培训机制的基本原则、目标、合作主体,构建基本运行模块,选择培训内容并合理设计内容层次;培训机制的行动建构于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三重主体维度之中。  相似文献   

9.
就业力即保持或转换相似或不同工作的能力。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力开发的因素包括内在的发展因素和外在的实现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社会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力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就业环境、自身就业期望值、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力的开发显得更为迫切。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自主意识;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就业保障;增加培训投入,加大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就业水平和劳动质量,同时也影响到我国整体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张磊  张弛 《职教论坛》2015,(7):80-83,92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民生热点。基于再社会化理论解释框架,文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双向路径选择——"进"是城市融入性就业、"退"是返乡创业。职业教育能够切实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利于他们城市融入性就业与返乡创业,是实现再社会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今城市的一个重要主体,他们的幸福感如何,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也是检验“幸福惠州”建设成果的“试金石”。基于对惠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指数特征的调查研究,加深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认识。通过分析影响其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四项措施来提升惠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一是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劳动力价值;二是消除体制壁垒,完善保障体系;三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加大维权力度,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法维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运用跨模型理论,对皖江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探讨,对影响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因素进行变量关系分析,对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自我效能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锻炼干预提供实证的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农民工就业大军的主体力量,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对职业发展有更多期待,有较强的留城意愿,希望能在城市立业.在新生代农民工追求个人职业成长、农民工就业形势呈现供不应求、结构失衡的背景下,职业发展备受关注.以浙江省两个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23名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获取职业发展经历和影响职业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对两组不同职业发展现状的人员的对比分析,得出积极的心理资本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企业需拓宽职业发展通道、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农民工自身也需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心理资本,促进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勒伟 《成人教育》2016,(8):33-37
文章从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及就业培训价值取向入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相关改善措施.文章所提出的改善措施包括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认知水平、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机制、提升城市对农民工接纳程度,签订就业合同、着力提升企业培训热情及竞争力,优化培训内容及方式、使其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四个方面.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可以真正改善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中.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虽已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当前为数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并未能真正转变为产业工人。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制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制定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就业质量的持续提高以及阶层的向上流动是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的三项基本职能,要求我们必须基于继续教育通道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借助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帮助其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本文基于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四座典型城市实地调查获得的1339份问卷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探索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倾向的重要因素和影响机制.重点研究了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个人经济特征、家庭人口特征、企业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中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变量,个体经济特征中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水平、收入的满意程度、储蓄比、期望工资增长率等变量,家庭人口因素中向家庭汇款数额、子女是否随迁等变量,企业工作环境中的工会参与情况和加班情况等变量,社会环境中与流出地比较得出的相对收入水平变量等多种因素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倾向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部门应围绕着农民工流动就业特征,制定促进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有利于增进就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和尊严实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中政府和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转化为现实困难重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模式创新,需要超越政府或市场的单一思维,按照需求取向、效率、财政平衡、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等原则,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将"政府发现公共偏好和获取资金的优势"与"市场和社会组织生产和递送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高水平、高质量供给。  相似文献   

20.
从工作转换次数、劳动合同期限两个方面界定就业稳定性,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工资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并利用2010年东莞市微观调研数据和区间回归模型对相关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明显高于短期劳动合同,工作转换次数与工资水平呈负向关系,工作转换过于频繁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工资水平明显低于没有换过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稳定的就业关系有利于企业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和新生代农民工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对进一步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和工资水平,乃至产业转型升级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