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读偶记     
当代作家中,蓝翎的经历很奇特,或者说,很有戏剧性.50年代前期,23岁的他因和李希凡合写两篇评论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不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重,称他们为“两个‘小人物’”,把他们的文章赞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并一下子上升到“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的高度.紧接着,以此为由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俞平伯和胡适的批判运动.几乎是一夜间,李、蓝两人一鸣惊人,声名鹊起,由默默无闻的青年业余作者,一跃成为文坛瞩目的青年评论家.两人共同署名的文章,频频见诸报刊,且被认为是正确观点的代表.然而,时间并不太久,1957年10月,反右运动行将结束时,李希凡依然如旧,蓝翎却突然间成了“右派”,从而一落千丈,身心俱遭摧残.20多年后,尝够了世间的种种滋味,才重返文坛,且又回到了他成为“右派”前兢兢业业工作过的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从蓝翎的大起大落中,可以看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命运只能由别人摆布,自己根本不能作主,荣达也罢,倒霉也罢,只能听凭政治(或日权力)决定.它给你安排什么角色,你只能充当什么角色,别无选择.李、蓝两人当初写《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  相似文献   

2.
内务府三旗前锋营又名“三旗包衣前锋营”。乾隆十三年(1748)置。掌习解马、花马箭。营兵由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护军内选充,每旗四十人,分组为三营,设前锋参领、委署前锋参领、前锋校、委署前锋校(每旗各二人)、蓝翎长(每旗四人)领之,而统于各旗之包衣护军统领。  相似文献   

3.
假睫毛     
我想去买一副假睫毛送给将去新疆旅行的一位中年女摄影家。她的同事说你别献殷勤了,她老公可是公安局的。我对她的那同事说:你误会了,她说她睫毛短,尤其下睫毛几乎是“秃顶”,上次去陕北她眼睛都让沙尘迷得又小又红了。我又阐释了一遍假睫毛是防护品、是劳保用品,甚至眼睛残疾者的“假肢”——只不过那种“肢”小而多罢了。  相似文献   

4.
人人都说,新闻记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去发现,怎么去发现,众说不一。这里谈的“发现”,是记者独立思考“最先”捕获到的事实,而不是带着意图下基层找例子的“证实”。改革,无适合国情的现成模式可循,报道改革,记者们也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新闻记者既然是凡人,不是圣贤,改革给人们带来的“阵痛”,他同样要去“承受”、去适应,但是,记者的职责又需要你去尽快“发现”。怎么办?沉到底,浮起来,跳出去,采取综合、思考、俯视,改变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这里说的是写好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前,是新闻作品的“眉目”,它最赫然于读者面前,以“奇句”而“夺目”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搜寻既能贴切表达文意,又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语句作为新闻标题呢?选用歌词做为标题不失为一  相似文献   

6.
“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是我党、我军生存与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于是在国人心目中,任何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进程总会与长征相联想、相比拟。“改革是又一次革命”。我们早就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喻为“新长征”。而从90年代初直至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探索而汇成的改革新潮,分明似新长征路上的新雄关、新目标,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去攻克、去探求。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思想转变,巨大而又深刻,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与功利追求。这一切展现了经济腾飞的希望,同时却又潜在着精神失落的困惑。如此希望与困惑的并存、交织总是历史转折处客观存在的特殊阶段。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  相似文献   

7.
初见龚赣弟,几乎谁都会问他与“赣”的关联。果然,他曾去江西插队,还毕业于赣南师院艺术系。可是,想想又不尽然,起名在前,而“上之下乡”于后。他听后憨厚却不乏幽默地笑笑:“缘份嘛……”  相似文献   

8.
满怀青春激情、满脑子的壮志凌云、满载信心的勇往直前之时,我校广播站发下招聘通知,于是我就像“正寻找水的鱼”———满怀信心地去“应聘”。面对那正规而肃静的氛围,面对那陌生而严肃的裁判员,面对众多而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一向“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我还是有点紧张,听着递进式一个个的名字,却怎样也专不下心去听、记别人的介绍词。这样的心态仿佛是自私的———只顾自己;仿佛是难忍的———注重结果;仿佛又是勇敢的———追求进步。终于点到自己的名字,很激动而又故作自然地站起;很想快步而又有意放慢地走过去;很想心平气和却…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说画有“读”与“观”之分,而我真正从欣赏实践的角度去“读”,却是从《吴国亭画集》开始的。当我抱着观赏的心态打开这本画集时,“读”的意识并不自觉。但是,随着一幅幅又新又美的花鸟画跃入视野,我觉得心底有一股潮流在汩汩涌动,我翻动画页的手不禁微微颤动了。  相似文献   

10.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新华书店职工最熟悉的一句话,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按这句话去做。有的仅仅把它当着对外宣传的口号,不肯去“找”,不会去“找”,使企业失去一次又一次销售机会,丢掉一个又一个市场。为了增强新华书店在多渠道发行中的竞争力,书店的各项...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买到一本《胡风集团冤案始末》,连续读了三个晚上,感觉身上的血发烫。尽管早巳知胡风冤案,但如此翔实的史料,如此真切的采访,如此深重的思想,不由得让人难以释怀。由是,对该书的作者李辉先生从内心钦佩。 那以后,但凡见到李辉的文章,总要认真去读。以为根器秉直学识深厚的文人的作品,大抵是读必有获的。 新近购得一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版的“大凤凰文库”,除巴金的《再恩录》、于光远的《文革中的我》、蓝翎的《龙卷风》、朱正的《留一点谜语给你猜》、贾植芳的《狱里狱外》、王晓明的  相似文献   

12.
朝天门大桥     
工程线路全长4.8公里,主跨长达552米,被誉为“世界第一拱桥”,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于“五一”节前通车,大桥为双层,上层为车行通道,下层为轨道,总投资32亿元。  相似文献   

13.
学术报道如何写得通俗生动而又能深刻地反映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通讯《殊途同归——侧记骨科论坛上一场学术争鸣》的采写,算是一次尝试。毛主席说过:“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这是我们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准则。在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座谈会上,我们看到持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二)对“难点”不能“绕道走”,要迎难而上——“难点”差不多都是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记者如若回避它,那就会使我们的报道脱离群众。只有迎难而上,去研究,去反映它,我们的报道才能贴近群众。 不少记者都有这样体会,只有抓“难点”,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才能提高得更快,比起那些一般性“中不溜”稿件更能锻炼人,更有利于培养记者。在抓“热点”时,记者难免会遇到这样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新闻作裁:短小明快,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或名曰“一瞥”,或名曰“掠影”,更多的称之为“新闻速写”,如“市场速写”、“军营速写”和“春节速写”等。虽然名自不一,但加以分析,它们都具备一“快”二“精”的特点,即能够迅速地如实地描述当天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一事件,着墨不多,却把读者引进这个事件的现场去看去听去思索,甚至流连忘返。这种新闻体裁,兼有“简讯”和“通讯报告”之长,又避二者之短,简练而不失之枯涩,生动而不大事铺  相似文献   

16.
李敖来过了。引起的那么一点响动已经平息,我们这里一切又复归往日的平常。回到台北的他却继续过他那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生活去了。马不停蹄,他立即开始了他的新节目:宣称要竞选台北市市长。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他的“鸣”:是“战士”之鸣也罢,是“政客”之鸣也罢,是“戏子”之鸣也罢……反正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西北新闻刊授学院的招生,是我15岁失学以后35岁以来梦寐以求的一个上学深造的机会,似乎“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又一齐涌入脑海。鲁迅先生理想过的“尚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书,而仍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地幸福”的时代,终于来到了。尚能够十亿炎黄子孙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去做自己爱做的事,而又有深学深造开发智力的机会,那末,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将要发挥出多大的潜力!我没有料到,经过新闻刊院的学习,我的写作激情竟然象“起面”一样,居然“发”了起来,我的习作《我有一双腿和手,何不天天  相似文献   

18.
张辉辉 《大观周刊》2012,(21):14-15
成玄英对“玄”的界定,以及通过“遣有去滞”、“和光同尘”的认识方法对“玄”的形而上追问,达到“人”与自然、道与德、境与智的冥合,从而超越了主客关系,寻求主客未分的前状态,又“处染不染”而回归现实。无疑对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言论配新闻,这或许是天经地义的办报“经验”。其实,一味去“配”,往往使版面呆板而缺乏生气,且因言论常常“配”不上而被冷落。许多小言论提出问题,观点鲜明、见解透彻,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哲理,思想,很受读者欢迎。因而,这些言简意赅的文章不能老是当“配角”,倒可以多多唱“主角”,为其单独开辟栏目。人民日报就有许多为“主角”  相似文献   

20.
纠错三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6,(6):22-22
这不是象声词3月4日上海某报《杭州老街复辟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惜缺一副促销楹联:‘为儿忙,为女忙,忙里偷闲,咳!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去!拿壶酒来’,我私自添了两个象声词,那才叫洒脱。”显然,作者所指的象声词,乃是上述对联中的“咳”、“去”两字,然而这两个字并不是象声词。象声词是指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打枪的声音“乒乓”;又如水流的声音“哗啦”;此外还有“啪啪”、“轰隆隆”等等。而上述“咳”、“去”两字,一为叹词,一为动词,根本不是象声词。置疑和质疑的使用有区别3月7日上海《解放日报》8版《不要奢望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