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胡雪岩故居”已成为西湖一个新的热门景点。今年到杭州来的中外游人,几乎都兴致勃勃地到这里参观游览。这是一座建筑考究、园林精致的豪门深院。占地10.8亩(7200平米),明廊暗弄勾连了13幢大小厅堂,以“芝园”命名这个豪宅的精华所在。“芝园”的假山在今天看来,据说是海内最高大的一座人工溶洞。足有5丈(15米)多高,假山中套有4个溶洞,一  相似文献   

2.
“破窗理论”认为,如果一幢大楼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无人修理,许多人就会误认为整幢大楼都无人管理,从而得到可以任意破坏的暗示,接着就会发生一系列性质不断升级的犯罪行为。把“破窗理论”运用到党风廉政建设中来,那么我们党就相当于一幢大楼,基层就相当于一扇窗户。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抓紧抓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用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凝聚民心,防止因“一扇窗”毁掉“一幢楼”。  相似文献   

3.
10月17日到10月21日,杭州文博会隆重举行。和往年不同的是,整个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两幢流线型的大楼被巧妙地布置成了两个主题完全不同的展馆,主力、方以“A馆”和“B馆”来指称。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中有个细节让人回味:参加会议的多数代表,一早搭火车来嘉兴,会后又赶当天的末班车回上海。这何尝不是如今长三角一体化、沪嘉一体化的一种渊源?当年,嘉兴到上海的快车近3小时,而现在,最快只要27分钟。7月的浙江嘉兴南湖湖心岛,目之所及都是游人和当地居民。那一艘红船、一片烟雨,将江南的风景与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连接在了一起,更是将过去、今天和未来连接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当你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东行200公里,来到周恩来总理命名的“杂技之乡”吴桥,便会感到杂技热浪扑面,听到处处欢声笑语。且不说那人称“东方迪斯尼乐园”的杂技大世界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也不说那杂技学校内钢叉飞舞,高空飞人,就是在那农村乡下也到处洋溢着杂技的氛围。在街头巷尾,老人们“空中钓鱼”、“仙人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上海的《解放日报》转载了本刊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当年深圳是以三天起一层高楼的建设速度引起世人瞩目的,而浦东一起步就以面向世界的高度赢得了世人惊羡的目光。”在人们的记忆中,深圳和浦东曾如“双子星座”,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交相辉映。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并驾齐驱之势。  相似文献   

7.
赵畅 《文化交流》2008,(3):52-54
没有想到,我第一次赴哈尔滨便碰上了一场大雪。我冬季去哈尔滨就是为了欣赏那雪飘万里、冰封大地的北国景致,所以那场大雪实在让人兴奋不已!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我到达哈尔滨的那天,哈尔滨第九届"冰雪大世界"游园会早已向游客开放了。2007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我们一行三人走进位于松花江北一侧的"冰雪大世界",远远望去那五光十色、晶莹剔透的冰雪建筑,似乎将人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8.
创业留言板     
《职业圈》2005,(2)
三年后的成功源于今天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说满足他们三个每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打火机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  相似文献   

9.
飞云 《文化交流》2004,(4):78-80
一个跨国的真实故事,一个半世纪的梦想,一张珍贵合影的印证4月清明,正当人们沉浸在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追思中,浙江瑞安市塘下镇里北村迎来了法国龙肯罗雷兹市副市长法朗索·董和夫人依沃琳娜,这位洋市长和他的家眷一共9人,清明时节千里迢迢从法国飞赴浙江瑞安寻根祭祖,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热烈而隆重地欢迎他们,洋市长法朗索·董激动地说:“20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遗嘱。今天,我终于回到了梦牵魂绕的中国浙南家乡!”临终叮嘱:你们一定要回瑞安看看洋市长一行9人踏进浙江瑞安北村,立即引起了全村的轰动,乡亲们见来了“洋人”,引发了众多的…  相似文献   

10.
邻居     
虽然给自己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但要写的还是我自己。 我时常怀想着这样的场景:一幢船形楼,一片开阔地,一个木棚小店,附近是渔塘、农舍和乡间的小路。这些,很和谐地构成了1992年,也就是我独立生活时,一个人自在的小空间。当时,我借住在一幢撤区并乡后空出来的乡政府  相似文献   

11.
近代建筑师邬达克是上海国际饭店设计者,近年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在世博年更是达到了高潮——两个欧洲国家居然都宣称是他的故乡。为了争夺这个给上海设计过100多幢优秀建筑的设计师,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在世博园里园外展开了一场无声而又激烈的邬达克争夺战。  相似文献   

12.
菌菇的魅力     
林然 《生态文化》2014,(4):60-62
在我国的中医药学和营养学中,“药食同源”之说源远流长,我国历代的医学大家们都十分重视用食物来防病治病,特别强调对病患要应用饮食来调理,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食疗”.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最初的“呐喊”与“彷徨”已经成为历史,由于处境对比的巨大反差,这段历史距今仿佛更加遥远了。于是很多人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总是轻描淡写、漫不经心甚至象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一态度曾一度使我愤怒。我不怀疑,历史与传统构成的巨大阴影给后来尚无反抗能力的孩子们带来过多么沉重的压力,他们以仇视而又无能为力的目光对待历史是大可理解的。但是,如果认为今天文化自由是适逢其时的必然馈赠,大概也值得议论一番。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在今天的青年人眼里已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但在我看来,今天文学艺术的“自治”环境,正是开始于那个时代的努力才在今天得以实现的。不管怎么说,那是个充满了热情的时代,富于正义感和批判精神的时代,当然也是个充满了梦想的时代。历史的发展也许与当年的“梦想”相去甚远,但它毕竟部分地实现了梦想者们的部分期待。如果没有当年那代“梦想者”们的努力,后来长大的孩子们在文化上的集体逃亡或私奔或许还要推迟许多年。  相似文献   

14.
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 随着英美殖民主义者在广州、上海成为最主要的贸易者并逐渐取代葡萄牙老殖民主义者, 中英混合语———“洋泾浜英语”随即应运而生, 中葡混合语———“澳门葡语”或“广东葡语”因此而失去其重要性。“广东葡语”是后来“广东洋泾浜英语”的母体, 而“上海洋泾浜英语”则源自“广东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的诞生、存在、兴旺和消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 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西交往的轨迹。本文将着重探讨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广东洋泾浜英语与上海洋泾浜英语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外滩     
上海外滩指的是北起苏州河外白渡桥,南至延安东路,黄浦江西岸沿江狭长地带,长约1.2公里。 1846年,英国领事巴富尔“租”下了一块黄浦滩地,搭建住宅、商号给他的同胞使用。上海人称此处为“外国滩”,外滩由此得名。 1846年,英国怡和洋行进驻外滩,这是在上海开分号的第一家外国公司。1850年,与外滩成“丁”字形,英国人修建了供外国人休闲的“派克弄”,这就是如今“中国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的前身。1928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东交民巷这幢十几层高的临街大楼里,居住着中国多位声名显赫的外交家。这次采访的主角——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凌青就住在这里。一听到“东交民巷”这几个字,记者就不禁思绪联翩。这里曾经记载过一段近代史上受人欺凌的战火和血泪,而如今,这只是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  相似文献   

17.
狄丽君 《职业圈》2008,(1):42-45
1993年,靠200元人民币起家的“华旗资讯”,现在已经发展成年销售额20亿元,员工1800多人的大公司。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1993年至2003年间持续60%的年增长率,在大浪淘沙的中关村IT界,“华旗”可以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很多人会问,“华旗”今天的成功到底靠的是什么?总结起来,“华旗”能有今天,独特的“爱国者象棋”文化可以说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云龙 《职业圈》2014,(31):92-94
山铝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今天历经60年风雨磨砺的“老兵工”精神依然生机勃发。“老兵工”精神入脑入心,滋养了几代山铝人,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标识的文化体系,多层次的文化传播平台,完善的企业行为识别系统,醒目的企业视觉标识系统,创先争优茸位成才的员工成长通道,互帮互助的人文情怀,成就了山铝市区拔尖、省内有名、全国享誉的“山铝文化”品牌,构筑起了“山铝人”美丽的精神家团。  相似文献   

19.
“微视角”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微观视角,立足人们生活中平凡的细节、人物、故事、题材、媒体,从一种新颖、亲和、个性的角度进行传播。“微视角”通常可以细化为“微细节…‘微故事…‘微媒体”等具体传播方式,实现用小篇幅透视大世界,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用小媒体产生大影响的传播效果。以“微视角”对外传播中国法治故事.有利于把法律术语和宏大叙事转化为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在“春风化雨”中实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1月8日至17日,上海市委外宣办、市府新闻办主任贾树枚同志率上海市新闻文化代表团访问美国,在洛杉矶参加了《新民晚报》在美发行两周年暨洛杉矶记者站成立、美国版创刊的活动,并在华盛顿举办了“上海摄影展”。代表团还与美国巍珂国际公司就在芝加哥合作开展有关外宣活动进行了磋商和实地考察,达成了初步意向,使上海对美宣传迈出了新的步伐。华盛顿“上海摄影展”圆满成功“上海摄影展”在迪凯特大厦举行,距白宫仅一个街区。“上海摄影展”在此共展出反映上海两个文明建设成就的摄影作品190余幅,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