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何丽芳 《东南传播》2011,(12):134-137
本文通过对《自由时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家代表性台湾报纸有关台湾与大陆商签ECFA议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对三家报纸ECFA议题报道的不同点做出简单梳理,发现报纸的议题呈现终难避免一定的政治倾向。ECFA议题成了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争吵和利益冲突的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自由时报》一味反对,《联合报》和...  相似文献   

2.
齐飞 《新闻世界》2009,(4):74-75
本文选取《自由时报》和《中国时报》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台湾报纸,对其北京奥运报道做内容分析,以期对两家报纸奥运报道的不同点作出简单梳理,并从中一窥台湾报纸对北京奥运报道的着眼点及其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3.
吴瑛 《军事记者》2007,(6):54-55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报业解禁以来,诸多不同党派不同风格的报纸纷纷创刊复刊,带来了台湾报业的繁荣。其中,《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张大报  相似文献   

4.
台湾一年中只有春节期间才有较长的假期。本文以台湾主要报纸《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为例,介绍2012年和2013年农历春节期间的台湾报纸表现。  相似文献   

5.
周甜 《东南传播》2011,(4):53-55
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四个内核: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对台湾三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与《自由时报》的头条内容分析,指出台湾报界新闻专业主义背离的现状,并试图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2008年台湾政权经历二次政党轮替后,八次"江陈"会谈重新启动中断多年的两岸官方协商渠道,受到国际与两岸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台湾《中国时报》(支持国民党)和《自由时报》(支持民进党)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台湾立场在几个方面影响两岸新闻报道取向:会谈在大陆举行时《自由时报》的采访报道机会远远小于会谈在台湾举行,因此报道量波动明显;《中国时报》的社论和引用的消息来源绝大部分支持"江陈会"所探讨的两岸合作议题;而《自由时报》的社论和引用的消息来源,则是以反对"江陈会"探讨的两岸合作议题为主。在海峡传播研究中有必要对党派立场与大众传媒的两岸新闻报道之间的关联做更为广泛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同为台湾媒体界三大报纸。论文从《中国时报》前身《征信新闻》、《征信新闻报》到《中国时报》的发展,回顾了报纸的创刊与发展,对《中国时报》的现代化集团式经营作了解读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袁婧 《新闻世界》2013,(11):165-166
两岸关系决定了大陆和台湾的相互关注与重视,媒体如何呈现决定了两岸民众彼此的认知。分析《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对于2013年大陆"两会"的文字报道发现:两报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在对待大陆议题的意见偏向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进而在新闻采写业务上,也体现了不同的路径,《联合报》更注重信息的全面和均衡,《自由时报》则偏向于局部、片面信息的扩大,以及意见信息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吴瑛 《新闻采编》2007,(2):16-18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报业解禁以来,诸多不同党派不同风格的报纸纷纷创刊复刊,带来了台湾报业的繁荣。其中,《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张大报统治了岛内主流舆论十几年,而随着2003年香港《苹果日报》登陆台湾,报业市场四雄逐鹿格局逐渐形成。而其他带有财经、教  相似文献   

10.
台湾报业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多元碰撞的文化背景中生长,独特的生态催生出鲜明的个性。本文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四大报为样本,从视觉特色、文本特色、语体特色三个角度归纳台湾报纸的标题特点,并分析其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1.
张国宁 《今传媒》2005,(9S):18-23
7月11日,本刊记者随团参加台湾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领略了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据记者调查,台湾自动售报机卖掉的报纸每天在350万份到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有一份报纸,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份额,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报业集团,即《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每家报纸的发行量,大约为60万到80万份。去年台湾岛内报纸的广告额大约为40多亿元人民币。有人认为台湾的报业可以用“3加1”来概括。3指的是传统的三家大报,而1就是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比《苹果日报》与《自由时报》在台湾开拓市场初期的策略,总结出了适合在台湾开拓报业市场的策略,试图为新报纸进入市场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关于李登辉访美报道的比较研究刘燕南对重大事件的聚焦和透视,是媒体干预生活、反映舆情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媒体自身素质和倾向的一次大曝光。《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是执台湾报业之牛耳的两大民营报纸,发行量雄踞岛内各报之首。以两报为龙...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报禁”解除后,集团办报、个人办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高度企业化下,台湾报刊显现出了极具本岛特色的编排个性和新闻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2008年9月23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进行编码、分析,一览台湾四大报业巨子在高度企业化下的办报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台湾《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对"陈云林访台"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两报对涉及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是如何设置框架、再现新闻事件的,并试图从两报对事件报道的比较中挖掘出台湾报业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9):76-80
本文以三家印度主流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和《印度快报》研究对象,运用议程设置和框架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三家报纸近十年间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道进行梳理,发现它们的议题和框架类型基本相同,但是在报道的数量与报道的具体内容方面差异很大,由此体现出三家报纸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7.
自1961年后,台湾经济起飞,交通发达,教育普及,乃使报业逐渐进入企业化报业时代。主要的企业报有:中国时报集团、联合报集团、自由时报、台湾日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立晚报、英文中国邮报、英文中国日报等。中国时报原名“征信新闻”,主要报道经济行情。1954年改为综合性报纸。1968年9月1日易名中国时报。1971年改彩色印刷,设备现代化,成为台湾三大日报之一,销数曾达100万份,  相似文献   

18.
刘丹 《新闻世界》2009,(9):36-37
《自由时报》是台湾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报纸之一,素以亲扁立场同情台独著称,尤其是它的社论,向来观点鲜明,毫不掩舒其政治立场。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其社论特点,其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到台湾探亲,有机会接触报界中人,自然谈及台湾报业竞争。今天台湾共有54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前是31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初,猛增到161家,有些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又悄然歇业。而今的54家报纸,每天发行550万份光景。据《民生报》总编辑夏训夷先生告诉我,在550万报纸中,《联合报》系独占二分之一,发行量最多的前10家报纸中,《联合报》系占了4家。台湾的报业竞争,实际上是《联合报》系和中时报  相似文献   

20.
解禁后的台湾报业经过一段短暂的“战国纷争”后,喧闹一时的“办报热”、“增张热”逐渐缓释并近于沉寂。如今,由联合报与中国时报两大超强势报团双雄钳制的台湾报业格局,随着《自由时报》的黑马般窜升而有了微妙的变化,岛内报纸的内容重心也在发生位移。与此同时,报纸与电子媒体的竞争,尤其是与电视媒体的新一轮竞争已逐渐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