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东阳《麓堂诗话》是明初诗话的代表作,其中集中地体现了李东阳的诗歌理论。这些理论涉及诗歌的本体性、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鉴赏与评论、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诗歌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2.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学者,《二老堂诗话》是其代表性著作,然而对其版本流传、诗话理论价值、文献考据方法等尚待全面、深入地研究。试通过统计分析,对《诗话》的考据方法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话》的引用进行理论总结,希望对周必大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性灵"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标准,也是袁枚美学思想的核心。实际上一部《随园诗话》还有一个"清"字被袁枚屡屡提及,见诸《随园诗话》及其《补遗》始终,并可细分为清妙、清绝、清老等21类,其使用频率、界定之细是高于"性灵"的,这表明"清"既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又一个标准,又是袁枚诗歌美学思想一个核心点。"清"是把握和理解《随园诗话》意旨、袁枚诗歌美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从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观照宋诗,提倡“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研究诗歌的个性化、“至”的境界等诸多理论问题,对思考中国近代诗歌及诗歌理论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然而,“同光体”诗派在晚清“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使然,因此,对《石遗室诗话》中的同光体诗论进行一番去蔽还真的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姜斋诗话》是王夫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理论价值。文章从艺术形象、艺术真实、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四个方面概括船山诗论的理论内涵,指出其艺术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相似文献   

7.
《梧门诗话》是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中的一部论诗专著,也是清代卷帙浩繁的诗话体著作之一。它产生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大环境中,而又继承和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观点,尤其受到了王士祯的《渔洋诗话》和袁枚《随园诗话》的直接影响。但作者法式善并未盲从王士祯和袁枚,从而使其《梧门诗话》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搜集广泛、理论独特、品评公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话特别关注《诗经》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诗经》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对今天《诗经》研究的深入,都很有意义。宋代诗话论叙了《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借《诗经》为证探讨了诗歌的社会功用和表现方法,阐述了儒家的传统审美思想、诗歌风格、学诗途径以及诗“六义”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有宋一代诗话中堪称中流砥柱,对元、明、清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沧浪诗话》所具有的一系列几近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诗学理论,使得严羽《沧浪诗话》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重点,如其中的"妙悟"说、"别材别趣"说,以及提倡师法盛唐的诗学主张都是后人理论研究的焦点。但《沧浪诗话》中一个最基础的问题,理论界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那就是关于《沧浪诗话》中《诗经》的遮蔽问题。从传统诗学的角度来讲,《诗经》作为经学化的诗学源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一再削弱《诗经》的权重、弱化《诗经》的影响。本文拟从严羽本人的诗学理论和其个人的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尝试性解读,揭示《诗经》在严羽理论中"隐"的状态和个人创作实践中"显"的状态呈现一种互动,进而明确严羽对《诗经》以"用"示"尊"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诗论》第七简"诚Ⅹ之也"这种句型是典型的判断句。"诚"并非指"真诚"这种品德,而是一表态副词,乃"确实"之意;"之"为指示代词,代指前面讲过的话或情况。此种句型所要强调的是"Ⅹ"字,而非"诚"字。  相似文献   

13.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吴奔星先生的诗歌创作是他从事诗歌创作70多年心灵轨迹的写照,体现了其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他的诗歌创作、不但有充沛的激情,而且具有学者的睿智;在新、旧诗体艺术优长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方面也作出了卓有建树的探讨。在诗歌理论研究方向,“诗美鉴赏学”的建立和诗歌的虚实美学理论的提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道诸子的散文是具有浓郁诗意的哲理散文,其中的《论语》、《老子》、《庄子》的诗意色彩尤其浓郁。温柔敦厚的诗人之风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孔子师生的言谈,这使得《论语》中孔子师生的言谈成为诗意的言说。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诗意思索,凝成了五千言的长篇“哲理诗”。庄子也是一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对诗意人生的追寻使得他的著作成为诗意沉思的哲学巨著的同时也成为了带着哲学沉思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16.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诗学批评史来看,金代诗学的几种批评形式出现了一些重要新变。诗话相对冷落,却体现出远离宋人诗话、独立发展的倾向;论诗诗逐渐兴盛,以七绝为主流形式,元好问、王若虚的论诗绝句是论诗诗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影响深远;《中州集》等选本及其相关的诗人传记,完善了选本这一批评方式,发展了评传这一新型方式。金代诗学批评形式的这些新变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描画了中国传统诗学之风格体系,其造境说理之模式显示出一种对诗歌意境追求的自觉。意境说之生成与中唐诗风之转变及禅宗的影响关系甚深,禅宗激发了诗人空灵悠远的诗境追求。《二十四诗品》机锋般的说诗方式也显示禅学理论对司空图诗学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道释三教融合在诗学理论领域的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9.
根植于深厚的诗性文化,秉承日月天地精神,《文心雕龙》的言说在富于诗性意味的时间观中展开.“文比日月”和“四季言说”体现了刘勰的自然时间体验;“千载万世说”与古今意识体现了刘勰的社会性时间观念,蕴含其特殊的政治和历史经验;对应于两类时间观念,刘勰提出“藏器待时”和“因时顺机”的思想,即君子处世要为时所用,作家为文要抓住机神才能达到机妙效果,无论处世还是作文都要善抓时机.  相似文献   

20.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