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朝日新闻》编辑委员下村满子,是一位著名的专访能手。她写的关于意大利名记者法拉奇的专访,曾经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①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她对本多胜一②的专访。本多胜一也是一位世界级的名记者。日本《现代大众传播人物事典》称他为“当代新闻界的英雄”。他是...  相似文献   

2.
人生每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日]下村满子刘明华译上期内容提示:关于奥利亚娜·法拉奇的爱情生活,下村满子一无所知,只是在与她见面时才得知,两年前她心爱的恋人死亡了。亚历山德罗斯·帕纳格力乌斯──—位希腊抵抗运动的勇士。在法拉奇前去采访...  相似文献   

3.
人生,每一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续完)[日]下村满子刘明华译(接本刊第2期)强者做他想做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因为是女性,受到过歧视吗?法拉奇: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总是感到非常为难。如果我回答,“我不记得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被歧视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5.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6.
法拉奇与我们1980年8月,法拉奇首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谈话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位光彩照人的意大利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的不凡经历对我们来说,还是闻所未闻的故事。记得过了不久,《人民日报》介绍了她的生平并发表了邓小平接见她时的谈话。这也是法拉奇首次被中国读者所认识。1982年和1984年,新华出版社以《风云人物采访记》为名,先后译介了法拉奇对基辛格、阿拉法特、约旦国王候赛因、西哈努克、甘地夫人、布托等风云人物的采访文章。此时我已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和许多惶惑于“新闻”究竟为何物的年轻记者一样,对于法拉…  相似文献   

7.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确是个奇人。虽然她年仅五十一岁,却敢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她的自吹自擂居然还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可见她确有令人折服之处。法拉奇自幼入医科学校,但十六岁时就给报纸写稿,对新闻很感兴趣。1950年二十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曾象一颗明星,从70年代初开始闻名国际新闻界达10年之久,但是大约在1982年以后,她突然销声匿迹了。报纸上已看不到她那脍炙人口的政治人物采访记,也没有看见她发表任何其他作品。难道她真象彗星那样大放光明之后,便永远消逝在天外了? 这是近年来人们尤其是新闻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她的二三十篇重要国际政治人物访问记所产生的影响太大了,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使人不得不想念这位新闻界的奇才。我国虽然翻译并出版了她的18篇访问记,她对邓小平同志的访问记也摘要收入《邓小平文选》,使广大读者能够欣赏她的采访特色和写作技巧,但是自从1982年以后,中国读者以及其他国家的读者,不免产生失去了这种享受的遗憾之感。“失踪”后的追踪法拉奇为什么会“失踪”,谁也说不清。我从一本1985年的名人名录里查到法拉奇在美国的通信地址,我便恳托人民日报驻美记者景宪法替我进行一次“寻人”尝试,希望知道她的近况。他打了多次电话  相似文献   

9.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萦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她被人们视为一种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广为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的人士所喜爱。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13.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的专门访问。她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体裁.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鲜活。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电视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视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读法拉奇的文章,很难不被她感染,看法拉奇的生平,很难不为她倾倒。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身上的确有着神话般的光彩,令人叹服。 法拉奇一生著述颇多。1946年,16岁的法拉奇走进新闻界,最初报道犯罪、医药新闻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6年之后,她到《欧洲人》杂志报道好莱坞娱乐新闻,1958年她出版了作品合集《好莱坞的七宗罪》。此后,法拉奇开始逐渐焕发出光彩,出版了报道妇女生活状况的《无用的性别》、小说《战争中的珀涅罗珀》、专访合集《讨人嫌的人》、关于人类征服月球的报道合集《假如太阳陨落》。1967年,已经…  相似文献   

15.
刘春蕾 《报刊之友》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春蕾 《今传媒》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邵薇 《军事记者》2001,(2):35-37
奥丽亚娜·法拉奇,2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信仰极端个人主义,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又不排斥权力(成功)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于是,她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表现欲望、蔑视一切权力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明星权力”等,都无可避免地反映在她的新闻作品中。她的新闻,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有价值,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  相似文献   

18.
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无数记者为了多写、多发新闻,忙得寝食失常,有人一年要写数百篇稿子。而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却是一个例外,她似乎无意于跻身这激烈的竞争,一年只写三四篇人物访问记,数量之少,出人意料。然而,她在世界政坛和新闻界,却是一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著名人物,所写作品,影响深广;所到之处,日理万机的政府首脑几乎都乐意接受她的“专场访问”。  相似文献   

20.
人生每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每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日]下村满子刘明华译(接上期)具有历史价值的录音带基辛格对奥丽亚娜也感到束手无策。在接受采访时,基辛格曾把自己比作出色的西部牛仔。──一个人骑着马,在货车前奔驰,率先进入乡村和城镇,把人们从危险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