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都讲了,如果再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有个学生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打断了老师精彩的讲解,或许还让老师闹了个大红脸,老师不高兴地甚至恼怒地瞪了一眼,大喝一声:不许插嘴!课堂上老师要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个学生嘟嘟哝哝答不好,另一个学生忍不住插了上来,或  相似文献   

3.
教了几年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低年级,老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或还未提出时,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而在高年级,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无人举手,老师不得不再三"号召",终无人愿说吗,难道真的是教师不愿学生说而封了他们的"口"吗?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对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吨、千克、克"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指出:"吨、千克、克是质量单位。"但我听课时发现: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往往会说成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吨或一个物  相似文献   

5.
罗老师: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还算不错。我平时一个人读书或同全班同学一起读书时,就读得响亮、流利。可是当老师叫我一个人站起来读或回答问题的时候,尽管是平时读得烂熟的课文和  相似文献   

6.
阅读提示注音识字:土坯pī爆栗lì涟lián漪yī词语解释:嗫嚅(nièrú):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聒噪(,uōzào):声音杂乱;吵闹。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山村的小学校,教室很破,窗台很高。老师在讲课。一个小女孩踮着脚,双臂交叉,平趴在窗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老师转过身,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老师前一天刚刚讲过,只是拐了个弯,换了一种方式。台下的孩子没一个举手的。老师又问了一遍。这次,老师把题变换了一下,答起来容易多了。还是没有人举手。女孩儿好像比老…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本校七年级缪爱国老师的评语,现摘录几条如下:蒋雪清呵呵,蒋雪清同学,请看下面一组数据:语文课举手发言次数:≤5次:班队活动主动发言次数:≤2次:主动找老师谈话或反映问题次数:≤1次:  相似文献   

8.
一、邻座相互说 用于答案内容较长,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坐在一起的两个幼儿,或前后或左右,说出各自思考的结果。老师可以经常变换对说的小朋友。比如:昨天是元宵节,你们在家里做了些什么? 二、开火车轮流说 用于答案简单短小,且每个幼儿必须掌握的问题。提问后,按一定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说出答案。如某处错了,由老师或事先指  相似文献   

9.
勇者     
兰博:“我不是吹牛,今天全班就我一个人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妈妈:“老师出了什么问题?”兰博:“老师问谁打碎了教室玻  相似文献   

10.
出去听了很多公开课,总是感慨:还是城里孩子思维活跃,他们的许多见解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教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能立刻进入角色。于是热烈讨论的场面便出现于听课老师的眼前。孩子们丝毫没有做作,看他们的神情便知道已经真正进入文本,或读,或演,或想,或论。会场的老师会被他们感染,觉得这样的课简直是饕餮盛宴。静下心来考虑,同样一个问题,放在自己班上也  相似文献   

11.
平台·舞台     
视频1:一个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眉飞色舞、情绪激动,不时地提出问题来,学生或群答,或个别回答,一堂课下来,老师如打了胜仗般舒服,学生在老师那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师感叹着:“唉!当年的得意门生如今在路上遇见我,连招呼都不跟我打一个,真不是滋味。”听后,我亦感叹不已.记得我做学生时,同学们途中相遇老师,都自觉地立于道旁,主动让路,亲切问声老师好。如今确实有点变了(当然只是一部分学生),老师与其相遇,或佯装不认识,擦肩而过,或绕道而行,敬而远之。这虽属礼貌之范围,但一班可以窥全豹,不能不使我想到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确实是大大放松了。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高考作文的话题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遍阅各地那些令人或感慨或唏嘘的中高考作文,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被人忽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选谁担任中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换句话说,谁有资格担当中高考作文阅卷老师?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月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杭州为四年级学生上了《惊弓之鸟》 ,课堂上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学完第9节后 ,贾老师“亮”出了这样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贾老师 :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 ,比如第9节 ,大家读一读 ,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学生 :(大吃一惊 ,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它一使劲 ,伤口又裂开了 ,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 ,“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贾老师 :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  相似文献   

15.
记得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班上有一位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何怎样的关系?”当时,我被这位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没想到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想了想,我坦然地对他说:“老师没想过这个问题,给老师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想想,想好之后一起交流,行不?”学生很懂事地对我点点头.于是,我专门增加一课时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7.
进中学每门课的第一节课,老师都问我们同一个问题:“上这门课,我们学的是什么?” 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数学老师——黄老师。他的同答也正是给我印象最深的。那节课上,当黄老师一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都被问住了,先是发呆接着又都咬笔杆、撑着脑袋或托下巴,开始搜肠  相似文献   

18.
提到让学生改作业,很多教师会认为这是老师想省事而让学生帮忙.其实学生在改同学的作业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能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做法如下:学生集体做完作业后,分三或四人一个小组,每人一本作业本(或一张试卷),可同桌互改或小组中交换改.在改作业的过程中有问题只能自己考虑或小组讨论,如果改错了别人的作业要扣自己的分,改错一个地方扣2分.学生改完作业后交给老师改或集体讲评.这个实验在班上实行了一个学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要有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1)不管学生提问题好与坏,不泼凉水,应予激励,并努力维护这种积极性。(2)对较难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冷静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旦难住老师,老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实事求是地说明或解释:“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下课我们都找找资料研究研究它”。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恳态度同样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全国名师支玉恒在做报告时说到这样一个例子:在讲《草地夜行》一课时,一生问:金寨暴动是怎么回事?“对这个问题,老师课前也…  相似文献   

20.
[文题]我和另一个我我说:“我要是一片云就好了。”另一个我说:“那老师最好不是一阵风。”我说:“我要是一只小鸟就好了。”另一个我说:“那老师最好不是一只鹰。”我说:“我要是孙悟空就好了。”另一个我说:“那老师最好不是如来佛祖。”我和另一个我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给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吧,让我们自由飞翔。阅读上面材料,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及学生思想和自己思想的实际,或叙述事件,或抒发感情,或评判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定,文体自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