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04,(10):46-47
"护国寺,旧称崇国寺,元僧定演建也"(<顺天府志>).崇国寺金已有之,元兵入燕京时,该寺被火焚毁.事后,"元世祖时赐号崇教大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别赐地大都,乃兴建兹寺",至今已有717年的悠久历史.此地为元丞相托克托的故宅,昔日在干佛殿内就供奉有托克托夫妇的塑像.  相似文献   

2.
《湖北档案》2009,(4):F0003-F0003
说明:黄州安国寺又称护国寺,建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坐落于黄州城南的青云塔下,因北宋名相韩琦曾在此发愤读书,考中进士而闻名。  相似文献   

3.
南翔双塔     
祁谷  周伟新 《档案与史学》2006,(6):F0004-F0004
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香花桥北堍的南翔双塔,是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南翔寺的仅存遗物[寺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毁于大火]。  相似文献   

4.
刘鹏 《北京档案》2008,(8):42-43
“先有潭柘,后有幽州”,这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可见潭柘寺历史的悠久。潭柘寺始建于晋代(265年-316年),原名嘉福寺,后改名龙泉寺、万寿寺、岫云寺等。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所以人们叫它潭柘寺。  相似文献   

5.
丹霞寺位于南召县城东北18公里处,占地6000平方米。“寺之初始于唐,盛于宋,兵燹于元,迄明中兴。”清朝重建至今,是中原八大名寺之一。据史料记载: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天然禅师游方,见此地“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由此建寺并得其名。兴盛时僧众达500余人,素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称。丹霞寺是一处著名的古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方丈室。两侧有东、西廊房、藏经楼、膳房院等房舍百余间,两尊丈余高的石狮分立在天王殿门两旁…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9月,位于北京门头沟区马鞍山麓的戒台寺中的戒坛殿完成修缮并正式对外迎客,这里被誉为“天下第一坛”。所谓的“戒坛”是何意,又为何能称誉“第一”?据传戒台寺为隋唐时所建,当时命名为慧聚寺。明朝宣德九年(1434)重建马鞍山废寺,正统五年(1440)赐名为万寿禅寺。清代又因乾隆皇帝作诗而得名戒台寺。千百年来政权更迭,戒台寺的变化看似仅在名号,但其间却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历史上戒台寺虽几易其名,但俗称一直为“戒坛寺”,可见戒坛之于寺庙的影响力。戒台寺历经千年风雨,有何古今沧桑变幻,寺名变换之间又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弘仁寺与清代喇嘛印务处陈锵仪弘仁寺位于北海太液池西南岸,即今北海公园水面西南,北大医院、北京图书馆旧址之间养蜂夹道的位置。原址为明代清馥殿。清康熙四年(1665)敕令改建为寺,五年四月二十九日竣工,敕名“弘仁”。该寺修建当中,于康熙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相似文献   

8.
古碑记载,慈云寺,古名慈云大白马寺、释源、祖庭,称上寺(洛阳白马寺为下寺)、北寺(尚文,南寺少林尚武),东汉永平7年由最早进入中原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此建立寺院、设立道场,因而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之语。唐贞观23年,佛学大师玄奘法师奉敕重修,并在此讲经说法。宋  相似文献   

9.
义县奉国寺     
义县奉国寺位于县城内东街路北,原名咸熙寺,金代改称奉国寺。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正月十四日,设计师兼总监工为著名处士焦希贇。因寺内主体建筑大雄殿内有七尊大佛,所以俗称大佛寺。  相似文献   

10.
正觉寺金刚宝座塔陈锵仪正觉寺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东北。原名真觉寺,又名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五座小型藏式石塔,故又俗称为“五塔寺”。寺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塔成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便着手制定对藏方针,从明朝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11.
善光寺本堂是国宝(在长野县,有三百年历史的木建筑),被人画了些圈圈道道,报道题目却用了“推掉圣火传递的善光寺”之类的说法。醉翁之意,无非是使大众的思路短路.乃媒体惯用的伎俩,不说也罢。要说的是乱写乱画,日本叫“落书”。  相似文献   

12.
大理崇圣寺三塔座落在风景如画的苍山洱海间,作为崇圣寺重要组成部份,故名崇圣寺三塔。仰望巍峨耸立的三塔,吟咏着文坛巨匠郭沫若“三塔矜高古,回思贞观年”的诗句,不禁使人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3期上有张丛笑同志的《读“红军石刻”想到的》一文。文章开头写道:“1994年8月初,我去四川省广元市,游了一次恩泽寺。在恩泽寺附近的石崖上……。”“恩泽寺”应为“皇泽寺”,在四川省广元市城郊嘉陵江西岸的则天坝,  相似文献   

14.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老寺庙,座落在宣武区法源寺后街。唐贞观十九年(645)太宗李世民为悼念远征高丽的阵亡将士,诏令建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建成,赐名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一度改名顺天寺,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寺内曾各建一座砖塔。中和二年(882),寺庙毁于大火,修复后又遭地震,辽咸雍六年(1070)重修后称大悯忠寺。明正统年间寺僧相瑢募金修葺,改名崇福寺。清初,顺治皇帝在寺内设立戒坛。雍正十二年(1733)又再次修建,迎请南京宝华山文海法聚至京传戒,赐额“法源寺”,成为律宗的寺庙。乾隆四十五年(1782)重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御驾亲临,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相似文献   

15.
“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水浒传》第111回“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是一段精彩手笔——“地分吴楚,江心内有两座山:一座唤做金山,一座唤做焦山。金山上有一座寺,绕山起盖,谓之寺里山;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里寺。这两座山,生在江中,正占着楚尾吴头,一边是淮东扬州,一边是浙西润州,今时镇江是也。”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的街巷中,有不少是以寺庙命名的,但许多已没有了寺庙,空留其名。少数虽经历了数百年历史变迁,寺庙依然存在。例如位于护国寺街的护国寺就是一座有700年历史的古刹,格局至今未变,只是没有了香火。  相似文献   

17.
康健 《北京档案》2016,(1):37-39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潭柘寺在晋代叫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寺庙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  相似文献   

18.
3月26日星期六今日上午举行大会,听姚依林作关于《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和王丙乾作关于《1988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登车去人民大会堂之前,在龙潭饭店门口的休息室小坐,认识了江苏省南京市的戴市长,镇江市的陈市长。因我小时候在镇江上过小学,便对陈市长说:“你是我的父母官。”他笑着说:“哪里,哪里。”陈市长名璧显,无锡人。原来是沙洲市市长,一年多以前才移任镇江的。镇江也是个名胜荟萃之地,除了金、丝、北固三山外,还有竹林寺、鹤林寺、招隐寺等,如保护整治得法,可以招徕更多的中外游客,是大有出息  相似文献   

19.
长江南岸的镇江市山水雄奇,景色秀丽,素有“天一下第一江山”之称。城西北的金山原在扬子江心,有“江心一朵芙蓉”的美称,后因长江水流变迁,泥沙淤积,在清道光年间与陆地相接,现已成为陆地山。金山原名氐父山。又名金鳌岭、泽心山等,早在东晋时,山上已建有泽心寺,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在寺内设水陆道场。相传唐代僧人裴头陀在  相似文献   

20.
静宜园即香山,是清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之一。山麓原为辽代中丞阿勒弥住宅,后舍宅为寺。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86)建成,赐名大永安寺,并有行宫。金世宗、金章宗、元世祖均曾临幸于此。明正德年间太监范宏拓建香山寺,明世宗、明神宗曾至此处。清圣祖亦曾临香山行宫及来青轩、洪光寺等处,并有题额。乾隆十年(745)始,即在旧行宫之基址上,廓香山之围墙,成为后来的规模。静宜园东、西、南、北四面各设宫门。园内有28景,即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访、虚朗斋、樱络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玻、赔蛛峰、栖云楼、知乐场、香山寺、听法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