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同伴关系是指中学生之间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龄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完善人格的必要前提与条件。教师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同伴关系对处于青少年期这一发展阶段之中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正确对待,因势利导,做好教育与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并加强中学生心理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处于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从多方面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现状调查,探讨其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相关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叛逆心理量表》,对桂林市131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多地表现在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应,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相对较少;男生的叛逆心理较女生更明显,高一学生的叛逆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的叛逆心理越明显;独生子女在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和城市学生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表现明显;学习表现越差的学生,其叛逆心理表现越明显.结论:内心的叛逆是中学生的一种成长经历,是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与家庭组织结构、学校教育因素等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相似文献   

5.
张香芹 《文教资料》2014,(35):99-100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是进行理想教育的最佳时机。中学生心理不稳定,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为有效进行中学生理想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力合一。  相似文献   

6.
王尚聪 《宁夏教育》2009,(11):68-68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还没有形成两方面考虑,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完善、形成的关键时期,自尊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和高级心理需要。因此,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自尊心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学生自尊心理发展现状的调查 所谓自尊心,是自我尊重并要求别人承认、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一种道德情感,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心理表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在由幼稚渐趋成熟的时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培养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培养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55):174-175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影响中学生性格建立与完善的内在要素。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心理问题仍存在。中学生日趋独立,但看问题依旧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自我独立意识日趋强烈,但生活能力与经验严重不足;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一系列心理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其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所谓心理教育,是指学校采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为什么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呢?首先,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中学生早恋,即是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又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有严重影响,对中学生的身心位康亦十分不利.对此家长操心,学校着急,但苦于没有良策,教育效果不理想。如果能在中学生中认认真真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薛亚萍 《考试周刊》2015,(52):156-157
本文在分析中学生人际沟通障碍形成的心理原因和良好人际沟通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和促进中学生人际沟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文开篇的犹豫心理、阅读的迷信心理、脱稿说话的畏惧心理和听课的懈慢心理。分析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帮助学生克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成长,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从家长、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四个方面,寻找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和矛盾往往相互作用,形成衔接过程的心理状态.如何缩短衔接过程降低消极影响,加速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新要求,是新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四个阶段,并提出解决学生厌学心理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及实际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中学生心理特点入手,来阐释中学生群体性不良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并就其产生的内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了防止和矫正群体性不良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林杏花 《成才之路》2010,(28):72-73
中学生处于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为了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表现,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出,这种厌学现象也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分析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外在表现,探索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有助于缓解农村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提高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概念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学生的性格、家庭、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等。教师应帮助中学生积极悦纳自我、指导中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利用心理暗示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从而保证自我概念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