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史铁生,在此我想用几个词来评论一下他一生的变化:狂妄,自卑,软弱,坚强。有点语文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四个词是自相矛盾的。但读完他的书后我发现,这四个词恰好反映了他人生的蜕变。说史铁生狂妄,是他对青春的态度。其实,在这里,狂妄可以打个引号。因为说他"狂妄",不如说是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读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后,我发现他在乡下插队时,与村民们和谐相处,就像他是清平湾  相似文献   

2.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对他在清平湾插队的一支怀想之歌 ,写于作者离开清平湾 1 0年之后 ,是作者于病榻之上凭记忆写下的一篇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本文试图在理清现实中的清平湾与文本中呈现出的清平湾间的距离 ,从而阐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和文本中的这种意图的实现度 ,去深掘作品的丰富性 ,去揭示作者写作技巧的高妙处 ,进而阐明这一作品对丰富知青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对他在清平湾插队的一支怀想之歌,写于作离开清平湾10年之后,是作于病榻之上凭记忆写下的一篇牧歌式的散化小说。本试图在理清现实中的清平湾与本中呈现出的清平湾间的距离,从而阐明作本身的创作意图和本中的这种意图的实现度,去深掘作品的丰富性,去揭示作写作技巧的高妙处,进而阐明这一作品对丰富和青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篇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我"以回忆方式构建起一个叙述框架,并完成对自己插队故事及破老汉故事的讲述,进而实现了作者与清平湾的一次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5.
马未都 《课外阅读》2011,(10):62-63
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30年矣。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都应该50岁以上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有20多年,最有影响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这样抒情味更重的小说、散文,而虚构性作品影响反而不大。“从清平湾到地坛”,从回忆过去到直面现状到叩问人生,史铁生凭其用心和悟性“突围”自身的局限,“超越”人生的苦难,用“有血有肉的语言”写下生命厚重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初读史铁生是在大学时候,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的,读罢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那份激动。那段知青生活让史铁生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也暗淡了最绚烂的青春,但中却没有一丝灰暗。对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他爱得那么深厚、那么质朴,质朴得就像那遥远的清平湾。它是小说,我却从中读出了散的荡气回肠。章中那份对土地和生命默默的关怀,强烈而持久地震撼着一颗年轻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初读史铁生是在大学时候,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的,读罢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那份激动。那段知青生活让史铁生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也暗淡了最绚烂的青春,但文中却没有一丝灰暗。对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他爱得那么深厚、那么质朴,质朴得就像那遥远的清平湾。它是小说,我  相似文献   

9.
1983年,史铁生以一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蜚声文坛。对这部小说,王蒙评价道:“《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小说,更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是信天游,是质朴而又迷人的梦”^[1]。在我读来,小说处处都蕴藏着真实的生活和艺术美感,尤其是那平淡诗意的语言宛如醇美的酒,悠扬的歌,让人在如痴如醉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去世。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依靠着对生命的坚强、乐观而创作的知名散文《我与地坛》、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老屋小记》等优秀作品,感动了一代读者。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离去而丧失价值。  相似文献   

11.
“知青小说”作为“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记载了知青们那一时期的心灵苦闷、所思所感,较之最初群体的的声讨、控诉,史铁生、朱小平这二位在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桑树坪纪事》却从插队知青的视角写出他们对所插队的陕北的清平湾与桑树坪独有的一份情怀,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平凡人生价值与人性的探讨使其成为知青反思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说到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们想到的首先是他的残疾。他是一位坚持写作的残疾作家。在20多岁的时候,双腿忽然瘫痪,后来开始写作。从1983年他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至2007年他本人获第三届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日子里,史铁生依然坚持写作,用一大摞沉甸甸的作品记录了生命的流转。这是已往日子的一个见证,也是一种最有意义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编辑部的话     
史铁生先生走了,他的人生定格在2010年12月31日…… 身后是他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千百万师生通过<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与命运不屈的抗争,领悟他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平民意识,高贵情怀1983年,史铁生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他用极其优美、淡远的笔调回忆自己在插队时生活过的清平湾。史铁生跳出了对时代诅咒和埋怨的窠臼,使荒凉的陕北高原成为养育他灵魂的血地,目不识丁的大伯大妈成为引领他走向崇高的血亲,悠扬辽远的信天游成为他精神世界得以滋补的血脉。正如他在《创作笔谈》里所写:“刚去插队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接受什么再教育,离开那儿的时候我明白了,乡亲们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语言、劳动、身世,教会了我如何跟命运抗争。现在,一提起中国二字(或祖国二字),我绝想不起北京饭店,而是马上想起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对比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性的不同特点。可知这两部优秀的知青小说,奠定了史铁生作为时代的深思者和张承志作为时代的呐喊者的创作基调,并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对比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性的不同特点。可知这两部优秀的知青小说,奠定了史铁生作为时代的深思者和张承志作为时代的呐喊者的创作基调,并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芙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8.
【阅读引言】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似铁,顽强的抵抗疾病的折磨,顽强的写作。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我与地坛》共七章,教材选了前两章。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去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返回北京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精神上痛苦的“炼狱”,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合欢树》《命若琴弦》《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独特的视角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启发,使学生能够发现周围事物中蕴含的独特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果没有独特的视角去向大自然学习,怎会有深刻的体悟呢?美术教育应该力求给学生以一双敏锐而又独特的眼睛,用它去发现美,用它去创造美、表现美,以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