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束,是语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2.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应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相似文献   

3.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让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章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许爽 《内蒙古教育》2008,(10):37-39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章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语言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旬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让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童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堂教学也需如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清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新课导入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 法,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一、注重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自然 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上课前应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 自然现象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谜语和儿歌导入法等,如讲《探索雷电的秘密 》一课,教师先问学生:“夏天下雨时,看到闪电不久,我们就能听到雷声,你们说说,闪 电、打雷是同时发生的还是不同时发生的 ?”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先闪电,再打雷 ,有…  相似文献   

9.
目标导入美教四法包勃马克思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语文教法亦当如此。教师在语文课上创造美的教法,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乐于和勇于探索知识的心灵,更会使学生对课文目标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但这种教法在...  相似文献   

10.
课堂导入,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开始,也是关系到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能否顺利地进行整个教学的关键性因素。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说明,虽然课堂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教学时空极其有限,却是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的一环。有了成功的课堂导入,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集中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节语文课的导入也是如此。而究竟如何导入新课?这也成为了我们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衡量一节课导入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突出了教学目的和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应用到大学历史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如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兴趣;扩大信息量,增强学习能力等。但是,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不利影响,为了扬长避短,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多媒体材料的选用要恰当,要注意度的把握;学生也需改进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等。惟其如此,古老的历史学科才会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开头和结尾的艺术要求合理设计课堂的导语和结语,充分体现首尾呼应,使课堂结构更加完整和精巧。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讲的就是文章的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如果把语文整堂课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导语就是序幕,序幕表演精彩,  相似文献   

17.
精彩的课文导入对教学的成功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它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而课堂教学的“结尾”也不可小觑,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我认为,一堂课的结尾设计好,会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但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结尾方式,也是教学时不可忽视的。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相似文献   

18.
导入语,是教师上课开始时所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即所谓“开场白”。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他说的是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同样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问内能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的导入新授小结孙裕良,张龙沂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我们说一篇好文章的结构一般是“风头”、“熊腰”、“豹尾”。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各展其长,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宏观调控,微观指导,...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