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对我国职业教育伦理精神的追问,正是出于中国职业教育伦理价值的迷失及伦理精神对当代职业教育之必要。在现代社会浪潮之下,契约精神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和道德性的解放;"待价而沽"与职业理想、职业信仰的冲突;工具化与职业教育中"人"的模糊与支离破碎;"单子式存在"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隔离。事实上,实现职业教育伦理,需要培养学习者追求、向往、创造幸福的意识与能力。职业教育的伦理精神与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相一致,是一个向着良善的生活目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和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需要教师文化从适应维持型转向批判反思型。批判反思型教师文化主张教师发挥专业自主的潜能和批判反思的精神,自觉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实现其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进而促进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民主。其基本特征包括开放性、创新性和建构性。构建批判反思型教师文化,首先需要消除批判反思的文化障碍;其次,管理者还须从行为和制度层面为批判反思型文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缘于生态危机而产生的生态批评,从其产生时起就体现出强烈的伦理诉求——恢复自然在人的伦理世界中的应有地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了能够恢复自然的伦理之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批评从"挖掘自然魅力、直击环境灾难"的浅层样态,逐步走上"反思人的行为方式、批判现有社会制度"的深层样态。生态批评伦理诉求的逻辑演变背后是要彻底弄清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以便能有效化解生态危机,进入"自然生态、制度生态、精神生态"有机统一的绿色社会。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深深地拷问着高校的教育伦理、管理伦理和服务伦理,用伦理化视角找寻其预防和化解方法应该是根本之策.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最主要伦理路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高校制度伦理化;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高校民主精神;建设富含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5.
合道德性是新课程改革制度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诉求。新课程改革中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制度伦理的缺失。反思新课程改革制度伦理的缺失,重塑课程改革制度伦理的价值,应从制度设计伦理和制度运行伦理两方面对制度进行完善,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教育改革活动,更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合道德性是课程改革制度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诉求。课程改革中的诸多问题,重要原因就是制度伦理的偏失。忽视地区差异,行政挤压课程民主,实践呼声被遮蔽,是课程改革制度伦理偏失的主要表现。重塑其伦理价值,建构具有生命性、对话性和平等性品质的课程制度,才会实现课程改革的长效和深入。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不只是人的感性生发与表达,更是人的"理性"选择和实践。技术理性、审美理性、伦理理性、创新理性构成了工匠精神的"理性之维"。其中技术理性是根本基础,审美理性是灵魂升华、伦理理性是责任担当、创新理性是永续动力。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包括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涵育工匠精神;塑造"工匠之师",传承工匠精神;完善培养过程,革新工匠精神;实施整体评价,导引工匠精神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制度伦理优先于个人德性伦理是西方道德哲学探讨的主题,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在德性伦理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论证,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也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对其作出了证明。然而他们都只是在形而上学的视阈下替制度伦理的优先性寻找理论支持,这是罗尔斯所不能同意的。罗尔斯从道德发生论的角度为制度伦理优先性的合理性重新作了论证,从而克服了道德形而上学传统的缺陷,这对于反思与批判个人伦理原则至上论和制度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深深地拷问着高校的教育伦理、管理伦理和服务伦理,用伦理化视角找寻其预防和化解方法应该是根本之策。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最主要伦理路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高校制度伦理化;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高校民主精神;建设富含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人格特征和重要素质,强调思维的独立性、全面性、反思性和建设性.培养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是矫正大学生群体批判思维缺失和批判思维被扭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复杂的社会现象、拒斥不良社会思潮泛滥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职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实践锻炼机会来帮助学生培养其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当代中国"发展为了人民"以及公平正义的制度伦理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对生态危机发生之源的科学批判,也有对生态文明美好世界的伦理建构,体现在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超越资本主义反生态的制度本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塑造生态强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伦理从理念外化为实践,需要党的领导、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2.
学校课程制度是一定伦理观念的实体化与具体化。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受一定伦理观念的规约,伦理性是学校课程制度得以产生的价值与观念先导。伦理性是奠定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道德基础,有利于学校课程制度功能的有效实现,并能够为学校课程制度运行提供有效保障。学校课程制度的执行和运作是学校课程制度建立后的关键环节,应当遵循公平、效益与服从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对人类伦理生活的反思是一个重要内容.其蕴涵的现代性精神代表了现代社会伦理诉求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对道德秩序和规范体系的调整与建构,还是现代性伦理精神的重塑,以及对现代社会伦理生活的合理安排,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道德生活批判深思的结果,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现代性的理论筹划.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经历了恢复与创生、引进与反思、转轨与改革、中国特色与现代化等阶段的努力探索,呈现出若干具有价值的变化趋势:在目标上向"以人为本"转变;在模式上向"中国特色"转变;在实施上向"多元参与"转变;在动力上向"市场引导"转变;在管理上向"加强统筹"转变。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与此相应,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建设要实现思想、制度和技术的多重跨越。  相似文献   

15.
教育对话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探究教育对话是为了寻求儿童精神成长的更有效的方式。在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同一性思维批判中,列维拉斯提出了强调"为他者"的新伦理范式,这为思考教育对话开辟了新视野。在他者伦理视域中,教育对话是一种教师回应学生"言说"的精神关怀责任,也是师生"所言"中的一种话语精神构建,还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重构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首先是建立他者伦理视域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回应的精神关怀关系,其次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结成"精神类主体"走向多元和解。  相似文献   

16.
宋晶 《职教论坛》2012,(21):28-31
工具理性职业教育目的带来伦理的困惑:工具化导致职业教育目的的伦理意蕴丧失,理性化致使职业教育目的的人本价值虚无。现代教育目的不能放弃人的幸福之终极追求,追求职业幸福感是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的应有之义。职业教育目的的伦理诉求最终将体现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将职业的文化价值认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目的前提条件,对职业活动效能的理解和信念置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职业活动的环境体验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势之下,课程改革制度伦理研究应运而生。基于契约正义理论,课程改革需要坚守制度化的伦理精神,确保课程改革遵循支配性权力下的分配正义,规范性制度下的统合公平,协商性契约下的自由秩序。课程改革的制度伦理将课程政策、课程管理制度、教材编审制度、课程实施制度以及课程评价制度五者有效衔接起来,在共生交往的伦理价值中彰显课程改革的正义与公正取向,最大限度实现彼此间利益的共在表达与整合。以价值建构、制度规约和权责利的协调分配促进课程改革制度走向良序善治,既是将课程改革制度伦理付诸实践的重要路径,也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面临专业伦理缺位的问题。应基于行动研究的伦理关系,确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师生关系上,以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为道德基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与学校管理者关系上,坚持平等合作、民主参与和专业判断的行为准则;在自我探究与实践反思中,保持改进、敢于创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与同行及专业研究者合作中,秉持民主开放、信任合作和专业自主的专业精神。教师行动研究的专业伦理,是在必要的制度规约下,教师主体不断的道德认同、承诺与践履,实现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整合与同构,生成道德实践智慧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伦理之维,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伦理正当性。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然而,在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效率取代德性成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学校为了追求效率,在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一种追求标准化、强调控制的"非人化"治理倾向,从而造成了一种学校生活的去道德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人们需要关注良善制度对学校治理的重要价值,只有良善制度才能保障学校实现一种善治。良善制度是善治的支撑性因素,它要以关照人的存在为人性前提,以合乎正义精神为价值基础,以理性协商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主义思想由于缺乏对行动者问题的关注而受到德性伦理等相关伦理思想的批判,但行动者中心的伦理理论又不是自明的。在分析功利主义的特征以及以伯纳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德性伦理思想家对功利主义忽视"个人完整性"的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弃作为决策程序的功利主义,保留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正当性标准,通过改进黑尔的道德思维层次理论使道德思维的直觉层次与反思层次分别关系于行为者与行为,使功利主义在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发挥引导行为倾向、塑造道德人格的作用,可以看做是构建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