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岷江上游羌族巫师释比,传承着原始古老的大型祭祀"刮白尔",其中最重要和最多用的是神树.羌族释比的神树与三星堆神树,在不少方面很相似.比较羌族的神树在仪式中的使用和观念,可以提供解开三星堆神树之谜的另一路径.青铜大立人像双手所握执的可能就是神树.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区的交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古羌人踩出一条毛路来了,昔称冉駹古道。"天高高,云飘飘,冉駹古道山腰腰……"便是佐证。其后历经人工拓建,就成了驿道、茶马古道。汶川的古羌驿道,东西两路与藏羌民族相通,南北两路为汉人出入之咽喉。自古皆有交通命脉和川西"锁钥"之美誉。  相似文献   

3.
探索滇国、夜郎王室渊源是西南民族史和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化和川西蜀化以及川滇西部地区及滇国考古工作的进展,使历史献中关于这一区域的记载得以被重新认识。笔认为王滇及王夜郎的是源出岷江上游岷山山区行石棺葬的蜀人最古老的部族——蚕  相似文献   

4.
川西北的石碉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北石碉文化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境东部岷江上游流域、州境南部的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流域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大渡河上游流域地区.在蚕丛时代,岷江上游就出现了石碉建筑雏形.石碉造型奇特,结构合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嘉绒藏族、羌族部落间战事频繁,是石碉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崇拜大禹,大禹被奉为山川的神主。其后,当道教肇源于巴蜀,吸收了古老的羌族宗教信仰,大禹又被道教奉为祖师。于是羌族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奇异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考古资料表明,岷江上游石棺葬化、滇化、滇西青铜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化因素。这些相同或相近的化因素,反映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化、民族习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反映出三种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根据考古发现结合献记载,滇化、滇西青铜化的形成与西汉初年岷江上游石棺葬化的南迁直接相关,岷江上游石棺葬化是滇化、滇西青铜化的重要源头。滇国王族、滇西昆明夷在族源上主要来源于岷江上游石棺葬化的创造民族蚕丛氏蜀人——汉代冉龙夷。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位于藏彝走廊的最东端和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人群迁徙流动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岷江上游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水文化,保留了大量水文化遗迹。岷江上游水文化融合了岷江流域诸多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观,呈现出一脉相承和上下连接的线型特征。水文化是岷江上游地区核心竞争力、文化多样性、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多层面、持续做好岷江上游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但又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是古代蜀人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的一大杰作,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蜀人雕造的这些石人代表的是什么身份?具有什么象征含义?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它们究竟体现了一种什么动机和目的?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一些学者的推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些石人应是古蜀族巫师的象征,并非奴隶或社会下层,也决非异族人物或战俘,表现的也不是刑罚或人牲情形,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暴巫尪求雨"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9.
根据原型批评理论,结合巫师和巫术的特点,通过文化考察的途径,可推知《列仙传》中部分神仙传主的原型为巫。这种身份主要通过传主各种符合巫师特点的神异性得以暗示。相应地,巫术是这些传主的升仙途径。但"巫"这重身份在文中被隐藏或置换,这既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及书写意图有关,亦与读者的宗教理想和接受心理相关。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岷江上游地区在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化走廊和民族走廊。2000年度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为研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化的内涵和发展演变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认识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地区之间的化交流和传播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营盘山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新发现的一种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化因素的地方化类型。本次考古还为探讨古蜀化的渊源等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反映,禹羌族群早期曾居息于岷江流域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并在其地治理水患,发展农业,形成跨血缘、地域的大型族群联盟,促进了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文化的昌盛繁荣;正是其后裔代表的氐羌族群与来自东南方向的濮越族群一道,创造了蜀地三星堆文化以来极为辉煌的区域文明,为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对茂县凤仪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勘探和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又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在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殉坑的可能属于大型广场性质的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屋基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与中小型聚落的时空组合关系、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互动关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营盘山居民虽以定居农耕为主要生业方式,狩猎及捕捞业也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围绕彩陶制作的装饰和造型艺术,尚红、人殉及猎头等习俗,是营盘山居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使众多羌族村寨遭受严重破坏.在羌族村寨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出现了四种重建模式和五种建筑类型,分别对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羌族村寨的文化重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负面影响乃至严重破坏.在未来的灾后村寨重建工作中应重视村寨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克服重居住功能而忽视文化功能的倾向,做好规划设计,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从三星堆文化看古蜀人的原始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文化中的原始宗教崇拜观念中包含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人祖先崇拜等多层次宗教信仰.表明三星堆古蜀人的宗教信仰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新旧观念互相渗透、融合,不断积累,三星堆宗教文化是多层次宗教文化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人类社会童年的巫文化,在其发展与流变中不但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且也传承到了武陵土家族民族地区,并渗透到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今天,通过政府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努力,将巫文化纳入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重点范围、树立巫文化精品意识和建立土家族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园等措施,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武陵民族地区来说,既是对土家族地区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更是对其开发利用和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灾后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的大禹文化包含了大禹文化遗址遗迹和抗灾文化、羌文化、水文化、巴蜀文化等内涵。在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中,要整合多项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禹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19.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是长江上游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处于从母系向父系过渡阶段的羌族社会,产生并形成了羌族独特的、引人注目的配偶神信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像羌族这样以配偶神崇拜为主要特色的民族并不多见。认真研究羌族配偶神信仰的源流及社会背景,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氐羌文化圈的特殊性,更好地认识以泸沽湖地区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20.
羌族释比宗教经中,保存了一个由二十多位日神组成的太阳族群一拍德直改.拍德直改及其仪式是羌文化以及长江上游古老日神文化的重要发现.研究它对于重现古羌人的宗教文化,社会演变,羌蜀文化源流、长江上游古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