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和的船舰,是文明之舟;郑和的远航,是和平之旅。 郑和前后,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征帆风墙中,唯一堪称“和平之帆”的,是郑和的船队。  相似文献   

2.
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朱棣颁令,派遣一支由两百多艘船只,近三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率领下出使西洋。郑和与他的船队先后七次进行漫长的海上穿越,实现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一系列远航。现在,就让我们跨越六百余年风云变幻的时空,与郑和相遇……  相似文献   

3.
戴亚兵 《广西教育》2013,(13):40-41,45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率领大明船队远航西洋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教学思路】一、初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内容和脉络结构。二、突出重点,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相似文献   

4.
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朱棣颁令,派遣一支由两百多艘船只,近三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率领下出使西洋。郑和与他的船队先后七次进行漫长的海上穿越,实现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一系列远航。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65页《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表 :“14 0 5~ 14 3 3年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应为 :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 (或第一次 )”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欧洲航海家第一次远航是 14 87年 ,葡萄牙人迪亚士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 ,绕过非洲的西南端。郑和的第一次远航比迪亚士早 83年。 15 19年 ,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之命 ,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相比之下 ,郑和的第一次远航比麦哲伦的首次环球航行要早 115年。没有“首次”或“第一次”就没有可比性$山东省东阿县教育局教研室@韩长代…  相似文献   

6.
三、阅读练习习题一:《郑和远航》。针对郑和远航这一壮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明朝皇帝:各国君臣:沿途百姓:海盗:我要说:习题二:《明天的太阳城》。读下面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快板词,完成练习。打竹板,啪啪响,我把太阳城的新鲜事儿讲一讲。大晴天,闪金光,太阳能转化电流本  相似文献   

7.
周宁 《科技文萃》2005,(5):135-143
一 距今整整600年前,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船队,自福建五虎门放洋……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上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前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了解郑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臾上的壮举.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9.
(明)张洪<归田稿·华夷胜览序>与吴讷<思庵文粹>卷三证实:匡愚曾从郑和一、二、三次下西洋,著有<华夷胜览>,郑和使团船队到过淳泥.与此链接,<明实录>等相关的明代史料,支持郑和船队第一、二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的看法.陆容<菽园杂记>等的记载,表明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记有浡泥,表明它为郑和船队所通达之国.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等,有福建长乐--占城新州港--加里曼丹岛浡泥的航线.张燮<东西洋考·文莱>述及,闽人有随郑和至此留居的.显然,<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七奉使,所历三十余国中有浡泥之说,并非没有任何史料根据,纯属臆断.郑和使团船队分 ,促进中浡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功绩,值得纪念,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0.
六百多年前,我国大航海家郑和(1371-1435),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几次出海远航,到达我国南海,以及印度洋、阿拉伯地区和非洲东岸,直抵红海海口。郑和的身边,有位13岁的少年海宝,这个聪明、机灵的水中健儿,也为航海立下战功。  相似文献   

11.
伍怀林 《成才之路》2011,(32):71-71
教材简介: 《郑和远航》一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简要地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地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课文篇幅较长,但是层次非常清楚,围绕“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把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一、郑和下西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明朝政府的一次主动外交,比欧洲开辟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其规模、航海次数、船队规模和数量以及船员配备等等,都是西欧所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远航并非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侧重于政治方面的目的,旨在宣扬国威,开拓朝贡贸易,加强与海外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九寨沟》这篇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刚才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同学们突出了一个词——“神奇”。(引)为什么要用突出这个词?  相似文献   

14.
问题教案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1.复习新词。2.回忆课文大意。二、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三亚自然风光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大意。2.默读,用“——”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儿的。3.学生讨论交流:天与海——白鸥——椰子树——细沙4.教师引读,想像三亚的自然风光:师:三亚在哪儿?(生齐读)——师:这里的天与海是什么样的?(生齐读)——师:白鸥怎样?(生齐读)——师:椰子树怎样?(生齐读)——师:细沙怎样?(生齐读)5.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觉得三亚这里的自然风光怎样?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精读三、四自…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 164页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 14 0 5~14 3 3年 ,“郑和前后航海七次”。那么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明成祖 ,年号永乐 ,14 0 3年即位 ,死于 14 2 4年 ,使用永乐年号 2 2年。查《明史·宦官》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 ,即 14 0 5年 ;第六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 ,即 14 2 1年。 14 2 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 ,明仁宗即位。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的当天 ,便下令停止郑和出使西洋活动 ,命郑和率船队守备南京。朱高炽在位一年就死去了 ,宣宗朱瞻基即位 ,改元宣德 ,仍命郑和守备南京。宣德…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介:《郑和远航》一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简要地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地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郑和与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远航对比中,说明因不同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其结果与性质则迥异。明成祖的中国的天下观与中国传统的协和万邦对外思想,引领郑和作为和平使者,扩大了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在西方殖民扩张的世界秩序论指导下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远航,则给亚非拉的人民带去了一个整整持续了三、四百年的殖民主义暴力侵略、掠夺的时代。郑和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华夏文明天下观的伟绩,是永载世界史册的。新时代的中外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中外交流的继续和发展。"一带一路"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的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寻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积极的国际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糟了,今天学习《郑和远航》时,我把它上成数学课了。 《郑和远航》用生动的文字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教学中,我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学生默读、圈画后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导入师:同学们看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插图。看这个"S"字,这种写法是以前的人用的,现在已经废止了。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白鹅。师:画面中的白鹅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笔下的白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老师想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好吗?开始吧!二、检查词语师:课文读好了吗?那么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能读准吗?自己读读。(开火车朗读,有错的纠正)生:读屏幕上出现的词语(头颈、倘若、脾气、供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