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在国破家亡之后,以其苍凉之词追忆繁华的逝去,其词多处言梦,以亡国之哀绪表现文化之苦恋,构成他独特的文化心态。"梦"字作为一种幻灭情绪的文化符号表达了其对故国特有的热爱、留恋。破碎的心灵遂得精神的回归。这种文化深恋传递了特定历史时期遗民士大夫的政治情感,抒发了徘徊在异族统治下的寂寞、无奈、凄凉的心境。其历史人格与执着于文化的传统亦在这梦的倾诉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任何文化系统来说,对理想人格的设计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系统通过其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从人生远景上影响、观照、选择和塑造个体人格,从而使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获得普遍的心理认同,形成文化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其完备、其成熟、其发达、其历史之久远,其影响之深广,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不多见的。这种情况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完备、成熟、发达程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升华和结晶。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教育者用博大的爱心培育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大爱人格的关键时期。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文化载体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实施大爱教育,培养学生大爱情怀,塑造学生大爱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云南遗民陈佐才以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的陶渊明、杜甫、王维等诗人为模范进行创作。他从人格品性、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三个维度紧紧靠拢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文化理念和文学审美好尚,体现出边疆文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其诗歌推动云南地方文学与中原主流文学的交融,促进中原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可谓明代云南汉文学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宗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即藏书文化和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鲁迅身世文化背景的挖掘,我们看到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和人格理念对鲁迅文化品格和文字生涯的潜在影响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有着重大价值。文中从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体现为当今图书馆工作中要大力倡导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传统文化中仁德人格的塑造应作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并体现于实际工作中;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群体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说明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加强当今图书馆的自身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8.
蒋九愚  闵慧  王才章 《文教资料》2008,(32):168-169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发扬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身心人格,培养和谐人文品格.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的今天,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的道德精神,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义。在现实性上,文化自信自强不仅体认着民族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意涵之主体认同,而且固基着其“五个认同”归属确证之价值自觉,其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滋养,弘扬于革命文化之精神赓续,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内涵熔铸。基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场景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中厚植文化自信之历史根基,在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中夯实文化自信之精神底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时代精神中激发文化自信之内涵活力,既共演着文化自信自强价值理路的实然面向,也基于实践论域澄明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对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自身内涵要素的陶养培育过程中,从古近代一批文士的隐逸人格精神中汲取了自由精神及批判精神的滋养。隐逸人格精神是独在中国形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其建构与彰显是在隐士和准隐士独特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文艺审美实践中完成的。从此意义上来看,隐逸人格精神实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内涵要素。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在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这时,重温鲁迅,重提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珍视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当今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有益于探讨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也有益于我们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国学"的承传,从而进一步繁荣当今的文化、文学和学术事业。然而,仍有人在网络上大谈"鲁迅是思想文化的负面资源",流传甚广,因此,必须加以澄清,重提和珍视鲁迅精神文化资源的正面价值、当代意义,以正视听。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的,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从鲁迅精神、鲁迅的思想文化、鲁迅的文学和学术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领域进行论述,并力图揭示出它的正面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主体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表现本民族文化深层的精神力量,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人面桃花》是格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转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展现了他在新世纪历史文化语境下对革命、性、乌托邦的新思考。本研讨在表达关于《人面桃花》独特审美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格非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分析了《人面桃花》悬疑解疑的结构方式、错位的爱情叙述和乌托邦理念,阐述了格非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可贵追寻以及追寻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困惑与局限。  相似文献   

14.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以传统的史学精华为主兼以吸收西方史学观点的产物。柳诒徵认为,历史学既是关于知识的学问,又是政治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功用是彰功显绩、生成知识和彰往察来。柳先生把传统的变易观与西方的进化论糅合在一起,认为历史是迭次发展的,"有退化者,有进化者",其因则有赖于人们自身的创造、社会制度的组织鼓励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的主体——人本身的本质性和历史文献使得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形式上的纵贯和横通,目的上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构成了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观事实之始末"与"察风气之变迁"乃是历史认识的两个阶段,而客观的事实与政治的"礼"则是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柳先生论著中所体现的史学方法主要是"明吾民族独造之真迹"的文化学方法,以及历史主义和经济分析法等。在史料方面,柳先生打破四部分类法,增加志、丛、图三部,成为七部分类法;主张全面地阅读材料、考证史料的来源,充分利用新的史料、遵守学术规范;史料的编纂应当参照政府的组织机构来安排史书的体系,"治史学若理国事"。柳先生重视史德,强调史家研究历史,必须去除成见,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要求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柳先生把礼看做是史学的核心灵魂,批评有损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切史学行为和对历史事实的错误理解。柳诒徵史学思想的个性特点是新人文主义,其旨趣是守护传统道德、注重精神完善。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校的创办人之一,以林纾的文化遗产设置校本课程“走进林纾”,是利用校史文化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是福建省首门以校史资源为基础开设的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的设置,立足于林纾的文化研究,在课程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培养、教材建设以及以教学促进科研方面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这对了解、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的开设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2000-2011年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存在民族精神渊源研究缺位、传统文化糟粕精华疏于甄别、民族精神内涵误判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全球化趋势下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保护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传统体育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合理的发展措施,以期促进我国传统体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并成为中华民族在文化领域里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20.
世俗化是鲁迅《故事新编》对历史文本重写的独特处理方式,也是他透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鲁迅将那些具有文化原点意义、被历代典籍不断复写而神圣化了的神话、历史人物,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放逐到世俗的语境中进行勾勒;在这一过程中,世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成为神圣们"降落人间"的重要"着陆点",世俗场景中的"围观"成为他们"降落"后时时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些都顺理成章地成为鲁迅重写历史的着力点,并由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精英及历史原典的层层阻击,从而还原被遮蔽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