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通过目录学的“类”、“序”特殊途径,正式确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正统思想学术地位。以《周易》为六经之首所形成的新的排序,不仅走当时经学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思想融汇交流的结果,也与孔子及儒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既是“子学余绪”的挽歌,又是“独尊儒术”的新章。通过《周易》在六经中地位的变迁,体现当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思想融合大趋势,并表明了《周易》的形而上学建构才是它的地位在当时产生飞跃的根本原因。这是古经学与今经学长期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学》中的政治智慧余翔林中国的儒家学说始创于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末期的孔子。该学说的代表著作是经孔子和其弟子整理而成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及《春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五、六百年间,六经一直是儒家思想传递的主要教材。但是直到...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六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更以其绝人之资,晚而喜《易》,读《易》而韦编三绝,对《易经》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写出了《易传》。为《易经》的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易经》、《易传》合称《周易》。近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周易》与数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候学、遗传学、中医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广泛地传播到国际科技知识界,启迪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课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也都曾从《周易》中得到过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录自黄寿祺先生遗著《中国文学史约》的《序说》。作者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以《周易》为首的《六经》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录自《中国文学史约》卷之一的《先秦文学史》的开头部分。作者论述了“经”之名义、“经”之本文、《周易》名义、《周易》之时代及作者等问题。作者认为 ,经学包容于广义的“文学”之中 ;先秦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苏洵通过《六经论》详细阐发了其圣人观。在《六经论》中,苏洵将圣人塑造成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虽为六经之论,但其所指并不仅限于孔子,还包括很多三代时期的历史人物。苏洵以“情”入手来解释经书的发源情况,通过“权”使人们逐渐地接受礼的教化,最后用“道”来定赏罚。“情”、“权”、“道”三要素的结合构成了苏洵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6.
《周易》居“六经”之首,乾卦又位列《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借助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周易》、双古堆汉墓《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对《周易》乾卦今古文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彰显乾卦经文今古文两种不同文本的形态,还有助于深化对《周易》文本早期形成史和早期易学史的研究,进而推动经今古文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从中国古氏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的则为《乐记》。首先,“《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  相似文献   

8.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客、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孔子自云“述而不作”,然而,其核心思想并非通过“述”的方式而建构,这与后世依经立义的话语建构方式迥异。《论语》载录孔子论及六经的言论很少,孔子的核心思想不是从经典解释中得来,其学说的建构,是在面对现实政治、社会、自我等人生诸多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是从其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得来,在与弟子的交谈中显现,经弟子的记录与编纂而得以确立,具有脱离经典、独立思考、自建法言的特征。《论语》中的孔子是思想型的宗师,而非知识型的学者。孔子从自我认知、自我期许走向普适性的理想人格追求,其“仁”与“知”互补的人格构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以贯之的方法是以“观”为基础的“思”。孔子“语”的特质是思想,是问题指向,“语录”具有思想建构的功能。纂辑语录是儒家思想建构及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 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在信息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本文试图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探索《周易》太极全息思维及其在气功养生中的应用。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程颐注:“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  相似文献   

11.
《易经》作为儒家经典的"五经"之首,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热捧,在今人眼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人们对此书性质和作用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模糊和混乱的状态。本文试图从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及大宗师荀子那里找到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论语》虽然不是纯粹的理论,但是由于孔子地位和其为“经”的影响,《论语》中对于《诗经》的解读给后世提供了范例;不仅如此,即使与文学无关的一些言语也进入到后世学者的批评中,从而被纳入到文学理论的范畴之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有关温柔敦厚的意涵,学者各有说解,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以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本文以为先生的说解,简明易了,故取以为释,并依序分为(一)温柔敦厚(二)思无邪(三)兴观群怨(四)不学诗无以言(五)经世致用五项论述之。以为孔子诗教理论的意义与精神,不仅历久而弥新,方今世变日亟,人欲横流,期能拨乱图治,振衰起弊,正人心,厚风俗,除提倡并确实实践温柔敦厚之诗教理论而无由也。  相似文献   

14.
选取《系辞》中四个关于《周易》本体论表述的语篇和四个关于《周易》认识论表述的语篇进行分析,明显可以感受《易传》包含思想流派的糅杂和多样;进而从五个方面:《说卦传》、《系辞下·第二章》和《易传》中有关阴阳说的内容,乾坤卦经文、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彖传》与《象传》,《系辞传》,和《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整个《易传》进行思想流派语篇分析式的扫描,从而显示其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状态;再以西周初期的思想文化、春秋后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总体看待《易传》的思想流派,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思想、道家各派的思想和西周初期的《周易》思想依次形成了孔携道、易及其他的《易传》思想流派基本格局。具体而言,以西周初期统治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周易》,经孔子引道入易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划时代的理性思维研究,揭开了蒙在《周易》上的已经淡薄的占筮思维面纱,经战国时期多派道家和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共同研究,至战国末年或西汉早年今本《易传》定型,使得《周易》的经、传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我国古代深厚文化传统的理性哲学著作。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以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易学史和儒学史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说诗上承春秋的用诗又不同于春秋,下起两汉四家说诗又不同于四家说诗,既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有关孔子言行论述的著作:《论语》《孔丛子》以及上海博简《孔子诗论》中不难看出。孔子的说诗的特点被后世或继承或弃置,这之间虽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因素,但对后世的影响仍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以汉代经学大家郑玄《诗》学研究为考察中心,从其现存的《毛诗郑笺》及辑佚的《毛诗谱》、《六艺论》对《诗》的论述中去寻绎《诗纬》的客观存在。郑玄笺注《毛诗》,虽"以宗毛为主",但对三家诗的引用时有,对纬书及《诗纬》的引用亦有。同时,《毛诗谱》解《诗》还部分吸收了《诗纬》解《诗》的方法与内容,并在《六艺论》论《诗》中直接引用《诗纬》论《诗》之"五际"、"六情",从细节处揭示了郑玄对于《诗纬》的吸收与运用,也彰显了《诗纬》对于汉代《诗》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易>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生命智慧,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史学、民俗学以及养生学等的重要文献之一.文章从养生学角度着眼,探讨<周易>养生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并且从日常生活饮食等相关内容入手,具体分析<周易>养生学的几大特点及其包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