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的运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社会、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全面挖掘这项制度的底蕴,不仅有对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等制度和活动本身的研究,还诞生了诸如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等系列专题研究。在所有科举考试专题研究中,科举与儒家经学的关系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这既属于科举与外部环境关联的研究视野,也属于科举制度本身考试内容所关注领域,附属于科举考试内部,是血肉联系的一体,其演化和发展具有复杂性和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教授,孜孜求索数十载而铸就的力作——《科举制与“科举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发行。这是刘海峰教授继《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中国考试发展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科举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科举考试的规模恢弘的学术作,也是第一部提出关于“科举学”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科举考试影响和制约了西学之引进。其一,科举之意识形态生产过程所形成的闭合式知识流通过程排斥西学引进;其二,士子受功名利禄引诱而参与科举,形成追逐科举制艺的强大内驱力,以此维护儒学的意识形态,并将官学、书院等一切教育机构纳为考试附庸,挤压西学学堂的生存空间。近代,洋务派试图于科举考试中设立西学类专科,以减少科举对西学引进的阻碍;但由于保守派担心科举变革对儒学意识形态造成威胁而遭到坚决反对。科举废除后,西学引进的制度性障碍被清除,大大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由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海峰教授撰写的《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一书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近24万字的专著中,作者通过对科举制的产生与勃兴、改革与发展、盛衰与革废、科举与学校的关系、科举的教育考试性质、科举考试的传统与变革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认为科举既有高等教育考试和学位考试的性质,又有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是科举时代促进社会流动、重组社会分层的工具,教育是士子获得科举成功实现代际流动的最重要条件.从清代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看出,母亲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士子科举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出身可以判定母亲的受教育状况.统计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状况对清代科举人物的考试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举考试影响了大批知识分子,鲁迅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也不可避免受到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他在 诸多文字中对于科举考试的描述、引用和评论上.鲁迅在使用这些文字来对科举考试进行调侃和戏谑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其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对此的探讨可丰富科举研究,同时有助于考察当时的社会、教育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陈东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在他丰硕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中,不仅对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了探讨,对科举的不良影响及其弊端进行了抨击,而且对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认识,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史的研究成为其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不但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小视.本文从多个角度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同时分析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同任何制度或者事物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在教育及文化思想方面尤其凸显,所以应该对科举有个正确的评价,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虑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普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表明,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内容的窄化、固化和科举考试形式的僵化并由此导致的科举单一的“指挥棒”作用与学校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目标多样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是科举制消亡的根本原因。借鉴科举与学校教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存废”等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商籍设立于明末,清承明制,并普及到全国各大盐场。明清商籍设立之初衷为方便远在他乡的盐商子弟参加科举应试,确保他们的科举权利。但因商籍设立与盐业资本之间的密切关系,商籍管理事实上赋予了盐商子弟一种科举特权。这样,商籍制度从设立伊始便具有二重属性:一为科举公平,一为政治交易。商籍管理的特权性质造成清代不断有人假冒商籍参加科举考试。为此,清政府逐步完善了商籍管理的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举考试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3.
古代广西桂林科举考试的亮点有三鼎甲人数多、考中进士人数多、科举考试家族兴盛。形成科举考试亮点的主要原因有古代桂林学校教育事业繁荣;广西贡院设在桂林,有利于桂林辖区科举人才应试;中试者的模范效应,推动了桂林辖区民众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情等。  相似文献   

14.
福建师范大学戴显群教授的《福建科举史》于2012年12月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促进科举史研究以及社会普及科举知识,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近些年来,科举研究方兴未艾,各种科举论著如雨后春笋,接踵推出。仅以已出版的专著而论,有通论科举发展的,如张希清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5-117
宋代科举冒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扰乱了宋代的科举秩序,并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侵犯了被冒贯地区应举士子的利益。通过对宋代科举冒贯的地区解额不均、发解无定日和牒试解额较宽等原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宋代科举冒贯的情状。  相似文献   

17.
从隋唐开始,到清末废除,科举取士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之久。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当时的中国教育。实行科举取土的主要手段是考试。教育考试按其目的性分为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水平考试用以检测、反馈教育的效果,试卷的水平是绝对的,教学之后考生超过标准的人越多越好;选拔性考试在于将学生分出层次,以便择优录取,试卷水平对考生而言是相对的。科举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随历史的发展,科举虽然废止了,但作为选拔人才和检测教育效果的考试却不能废止,并且,它对目前中国教育的影响之大已经发展到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19.
科举专经,是指科举考试中所出现的科举群体对特定经书的依赖现象。该现象发端于唐,积淀于两宋,至元明而蔚为大观。学界对此虽已有不少关注,但就科举专经的历史演变,其所内含的科举意义等方面尚未见专论。相较于地区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科举人才的成功与专经取向的关联更为直接。科举地理所呈现的人才分布与地区差异,是长期以来科举专经制度与地方科举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晚清西学书院产生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办学目的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对传统书院专注诗赋与八股文教育的革新.在晚清没有文化突变的时代环境下,西学书院中学教育仍是根本和基础,重视文学教育,也没有完全排除科举教育.西学书院最终变成了清末科举变革的前奏和先驱,清末科举改革造成了考试文体和内容新旧衔接的断层,西学书院的课艺成为改革后科举考试的模仿对象,成为新的场屋秘诀和新科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