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发展,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积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但是受"政府中心论"等惯性思维影响,利益集团参与政策制定仍面临着种种困境。拟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条例》制定研究出发,提出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规范政策制定程序、均衡利益集团的发展等策略以更好地促进益集团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政治学探讨了利益集团的产生与内涵,利益集团与政党和政府的关系,利益集团与西方多元民主社会的关系,并深入分析了利益集团的社会功能、活动策略和影响力以及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可以说,研究利益集团及其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利益分歧产生的利益集团,通过影响公共政策制定这一主要途径以实现集团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各阶段博弈行为的基础上,试图寻找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益表达制定,规范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形式,更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的公共事务,很少有某一利益集团占有压倒性的政治优势,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走向。相反的,各个利益集团都有一定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如工会与企业家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斗争,妇女对于女权的争取等等。因此各个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得不与其他利益集团进行妥协,从而推动国家公共事务的发展。文章从史实的角度阐述政治妥协在推动公共事务发展的重要性,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已成为世界政治民主发展的热点,公共政策制定则是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已是大势所趋。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在我国也悄然兴起。它的兴起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增强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更好地保证了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公共性;另一方面,它又引致了政策的不平等性,增加了政策制定的社会成本,削弱了政府权威。为此,我们对公民社会的兴起应持理性的态度,正确地引导,以便使它在政策制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作为政策制定的间接主体,都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的作用。从受益客体、功能作用和组织活动三个方面对非政府组织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能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角色定位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公务员心理契约和公共政策相互影响。目前,二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共政策形成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务员心理契约的不稳定;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导致公务员产生不公平感和不公正感;公共政策的非连续性,不利于心理契约的动态稳定;公共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容易导致公务员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等问题。要从公共政策形成的动态过程采取加强公务员对公共政策的参与度、重视内部顾客导向、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降低利益集团的影响、完善公共政策体系等有效措施来提升公务员心理契约水平,实现公务员心理契约和公共政策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转型时期,而这一时期民间组织的成长发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公民通过其自治组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性、阻力,提出了实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若干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众多政策制定主体和制定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权威分配者,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孟劲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11-14,31
公共政策主体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乃至调整。政府、政党、利益团体、公民以及大众传媒作为当前最为主要的几个政策主体,都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政策主体亦会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参与方式就是这些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是现代公共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受到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分化所导致的群体分层和利益群体多元化的产生,对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着重要的作用,由利益分化所导致的群体非均衡现象影响公共政策的调整.这种群体非均衡性会引起怎样的公共政策调整,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文章主要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和群体理论来分析现阶段影响我国公共政策发展中的群体非均衡性的社会诱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公共政策调整,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种非均衡性不单是公共政策群体理论的现实基础,也是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调整的动力来源,同时还有助于规范社会运行,为群体内部整合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众参与.公众不仅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角色,而且也是公共政策实施的对象,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让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才能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公共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受到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由利益分化所导致的群体非均衡现象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调整.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和群体理论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公共政策发展中的群体非均衡性的社会诱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公共政策调整,认为这种非均衡性不单是公共政策群体理论的现实基础,也是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调整的动力来源,同时还有助于规范社会运行,为群体内部整合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6.
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指导着一系列权威性的分配决定和行动。但由于公共利益的宽泛性与不确定性,使其在概念界定上不够清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概念,从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三个维度对公共利益进行反思,使公共利益概念更为直观具体,以期更好地规范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7.
Politics, Interest Groups and State Funding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ate support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has rapidly declined relative to total state spending. Much of this decline in support is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in spending on such things as Medicaid. However, relative support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between states. This study applies Tandberg’s (2009) fiscal policy framework created to explain state support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and states’ relative support of higher education. While Tandberg’s fiscal policy framework accounts for traditional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in explaining state support for higher education, it also draws attention to political influences as well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state-level interest groups. Using cross-sectional time-series analysis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explored over a 19-year period. Th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tics on state fiscal policy in regard to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分内职责。政府首先要在保障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方面要明确其角色定位,进而主导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