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班主任认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过于宏大、庄严,于是乎抱着“班规一出,方圆定成”的良好愿望要制定自己的个性化“班规”。笔者前日参观一所学校,用相机记录了该校七年级某班张贴上墙的《班规32条》,先让我们客观地、心平气和地阅读一遍:  相似文献   

2.
2000年10月至今,整整三年间,笔创作并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第三部《暗夜舞蹈》;“合唱团”三部曲第一部《非常迷离》、第二部《非常迷惑》;根据梁信电影剧本改编为长篇小说的《红色娘子军》(与晓剑合)。这四部长篇小说均与海南岛有关,或题材,或事件,或人物,或创作过程。他们共同地若隐若现地呼唤着一个名字——海南岛。没有海南岛,就没有这些长篇小说。笔以自己的青春岁月去换得海南岛对自己的学馈赠,诚如笔不止一次地描状过的那条感恩河。笔的目光溯河而上,充满忧伤。我们即将老去,她却永存,承担更多的苦难。札记是对这些苦难的部分承担。  相似文献   

3.
朱又可 《师道》2014,(5):5-5
我们没有想到夏妮会写诗,直到她参加《南方日报》天空城举办的“小学生诗歌节”获奖,才想起她四五岁时.我陪意大利的一个作家和导演到吐鲁番去,在车上,作家不时地做笔记,坐在后一排的夏妮也有样学样,要求给她笔和纸,在抖动的车里.她写下的,似乎就应算是诗行,当然没有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4.
近日偶读《乐府诗集》中的《凉州词》,发现与小学课本里的《凉州词》(选自《全唐诗》)第一句不同,《乐府诗集》中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课本中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同为王之涣的作品,为何会不同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到玉门关后写下的一首千古  相似文献   

5.
路的记忆     
世界上有很多条路,每一条路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人”。 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为了取得真经,可谓是翻山越岭、历经重重困难.所以它的主题曲就叫《敢问路在何方》。我曾经天真地想:“为什么没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往西天的道路呢?”现在,我渐渐明白:世上没有平坦的路.几代人不懈地“愚公移山”.才使小路变大路,沙土路变成水泥路。  相似文献   

6.
刘美玉 《师道》2005,(1):34-34
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变色龙》的时候,曾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节:“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几条线就可以形象的概括《变色龙》的内容。下面我先画一条。”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从低处起笔,又在低处终笔的五折曲线。曲线画完了,老师洋洋得意的说:“这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曲线。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头一条,是“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这样一个目标怎样去达成呢?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斜塔上的实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宇宙里有些什么》《梦溪笔谈》等本的研读去实现头一条教学目标。但一路学下来,感觉还很不够。为此,我搜集了不少科技时,印发给学生拓宽视野,但从学习效果上看,学生对科学的激情似乎依然没有得到唤醒。  相似文献   

8.
上学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从学校政教处按规定指标领回奖状,一数竟然发现多出一张。在庆幸意外的同时,又开始琢磨这张奖状该发给谁呢?最后决定把这张“计划外”的奖状拿到班上,让那些没有获得的同学展开竞争。于是,在期末总结表彰会上,发完所有奖状后,拿出了那张空白的奖状,举得高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多领了一张奖状,但又不知道发给谁好。现在想请大家毛遂自荐地申请,但要说出自己应该得到奖状的理由。你们愿不愿意?”  相似文献   

9.
"母亲"是一首赞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拿起手中的笔为"母亲"写下篇章,涂上色彩。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朴实无华而又意蕴丰富的文字给我们带来母爱的冲击,句句饱含真情,完美地展现了"中国式母亲"的传统美德与丰满的爱。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很平常的《品德与社会》课。课的主题是“认识自己的优点”。课上,我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的优点写下来,然后在班上大声地读出自己的优点。同学们听了我的话后,显得很兴奋,纷纷拿起笔在自己的品社书上写起了自己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一】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的《项链》那一笔出人意料而令人叫绝韵精彩结尾无异于在广大读者的面前打上了一个巨大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打上了一个不小的“?”。对于后者,可能极少会有人注意到——佛来思节夫人会不会将那笔多给的三万五千五百法郎退还给玛蒂尔德?如果退还了,那我们又将如何看待玛蒂尔德所经历的这样一件事情呢?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博览》2009,(12):61-61
同学们,你是否喜欢这一期的《素质教育博览》呢?快来给自己喜欢的栏目和作品打分,并写下你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吧!请在7月20日之前将下面的表格(表格复印有效)填好寄给我们。通讯地址:福州市福新中路中茶小区1号楼《素质教育博览》评刊邮编:350011。每期我们将评出10名"优秀小评委",并赠送精美礼品。快快拿起笔为《素质教育博览》加油吧!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并且为做那些事情的人而感到不快。但为什么我们不仔细体味一下他们的真实心情呢?如果他们的辛苦令人细细思来为之感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向他们投去信任甚至敬佩的目光呢?仅仅因为他们善良的人格。《最后一堂课》就是以一份真诚的理解而轻轻叩响了我们的心弦。这种因理解产生的负疚感让我们为之感动。文章的引人之处就在于真情无遮掩的流露;让我们不是窥见了,而是真真切切地看见并感受到了师生之间那份平等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他们都在最后—堂课上“食言”了──“我”没有因自傲而永不上…  相似文献   

15.
说"禹"     
禹,究竟是蛇还是人?从古到今,好像还没有定论。《说文》:“禹,虫也,从,象形。”现行《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对禹字援引《说文》为据,以其第一义即本义为“虫也。”并引徐锴的“牙齿虫病谓之龋齿”,作为佐证。《字典》还引《广韵》旁证:“禹,虫名。”这就使我们非信不可,禹到今天,仍然是一条蛇。其实龋是形声字。禹在这里是音符,和禹的字义毫不相干。鲁迅先生在《理水》中,对禹是一条蛇,已经作过批评。首先,汉字是象形文字,字形决定字的本义。禹字金文写作。上像三角形的蛇头,下像卷动着的蛇尾。横在其中的形,像一只连肘的右手。…  相似文献   

16.
杨书平 《现代语文》2006,(12):13-13
《咬文嚼字》2005年第8期第14页有篇文章名为《“抢婚”抢错了对象》,指出《齐鲁晚报》上的文章《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事情是这样的:《齐鲁晚报》某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的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一四川女子和一山东夏津男子结婚后,关系一直不和,女方就借回娘家探亲之机一去不回。后来女方回到夏津,向当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男方召集了10多名亲戚朋友赶至法庭表示拒绝离婚,并强行将女方带回家中。《咬文嚼字》上的文章《“抢婚”抢错了对象》认为《晚报》上的这篇文章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并追根溯源地指出抢婚应该是在没有成婚的情况下,通过“抢劫”的方式逼迫女子成婚。  相似文献   

17.
我们阅读《背影》,大多着眼于由父亲的背影引出的爱子之心,这当然没有错。但综观《背影》的讲读史,“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一。笔在因教学需要多次阅读了《背影》以后,有一个问题始终在脑海里徘徊,难以消隐。  相似文献   

1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乐。”这些都说明了实施愉快教学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怎样实施愉快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杨不管”事件发生后,社会议论纷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一事件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鲁迅和他的《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20.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上小学的时候,张敬斋老师给我颁发的一张他亲自画的奖状,还有他在我的作文簿上画的一条条波浪线,对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呀!读初中一年级时,李晓旭老师在我的一篇作文上写的“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竞让我做起了作家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肠刮肚地写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