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对 "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诗歌表意"祛魅"是当今诗歌"祛魅"书写的重要表征之一.当今诗歌表意"祛魅"主要体现为:在表意功能、表意行为体认上"祛魅",在语象和语素的采集与运用上"祛魅",在技艺策略、文体样式上"祛魅".上述几点"祛魅",既各自有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分别有着缺陷和偏颇.因此,对其加以学理性的辨析、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霍妍 《文教资料》2008,(28):140-142
胡适的诗歌理论和诗集<尝试集>在文学史中处于一个转折点的位置.一方面,他吸取了"诗界革命"失败的经验,另一方面,他成为了文学革命的动力和源泉,并引领了文学革命.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谈胡适诗歌的理论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相似文献   

8.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的英国作家托马斯·潘瑞格享有"南非诗歌之父"的称号.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作家的生平,运用后殖民主义中的"自我"与"他者"理论,分析他和他的诗作,以及其对南非文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曹植的诗歌被评为"情兼雅怨",他的"怨"主题诗是对传统的继承,但另一方面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丰富多彩的面貌,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写得缠绵凄婉哀伤,历来为人所称颂.对于"长恨"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主要借助于诗歌文本,解读了《长恨歌》中的"长恨"意蕴.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14.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乔治.威瑟的诗歌《哦再见,可爱的林木》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诗歌的"形美"、"音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汉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汉代诗人对鸟类的青睐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现."鸟"意象在汉诗中大致有三种含义:它们是表示政治抱负的载体;它们也抒写离别的伤痛;同时还彰显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从这些含义中我们能够体会出汉诗"鸟"意象的悲剧特质.  相似文献   

17.
"五四"诗歌革命、"新民歌"运动和朦胧诗的崛起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的三次伟大革命.这三次诗歌革命及其影响实际上构成了一部百年诗歌史.通过对三次诗歌革命进行的历史性考察,和对20世纪诗歌艺术流变的追踪,可以发现诗艺发展的规律及其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领域,废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绩: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新民歌研究和新民歌创作,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在诗歌观点和创作上,现代时期的废名和当代时期的废名是完全相反的.废名对诗歌有深入的思考,他的写作建立在他的思考之上,二者具有互文性."完全"是废名诗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天成"和"诗的内客",它既是一种新诗观点,也是一种新诗评价标准.废名的新诗可以说是"第三种诗歌",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也不同干西洋现代诗,但在文本上,却既像古典诗歌,又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意境和含蓄,又有现代西方诗歌的晦涩和多重意义.禅意,晦涩和哲理从根本上是废名诗歌"完全"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太康"文学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由于诗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士人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但是,"太康"文坛并不冷落,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尤其是诗歌,在士人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文学的抒情性,在主观意识上比前代更为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上饶二泉"赵蕃与韩漉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诗人,本文选取"上饶二泉"笔下梅花诗与咏竹诗来进行探析.以期揭示出"二泉"吟咪梅竹诗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