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翻阅曹聚仁所写的(《我与我的世界》,电视里传来经普椿女士去世的消息,这使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其父亲、名教育家经亨颐的描述。经先生是曹聚仁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校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不过,在素质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今天,了解一下他当年所倡导的人格教育,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曹聚仁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记者和学者,早在60余年前,抗日战争爆发的前数年,他只有30余岁时,已经是上海的名作家、名教授了.那时候郑振铎出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罗致了不少的名作家、名学者在那儿当教授,曹聚仁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当时我只有20出头,便很喜欢拜读曹聚仁先生的杂感文,觉得篇篇都隽永有味.  相似文献   

3.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和曹聚仁开始交往是1933年5月7日。曹聚仁聆听鲁迅演讲。是在鲁迅刚到上海定居不久的1927年12月21日。曹聚仁第一次面见鲁迅的时间应是在1930年。曹聚仁和鲁迅的书信来往则还可以追溯到1931年。鲁迅和曹聚仁的交往,主要是在曹聚仁任群众图书公司编辑,主编《涛声》和编辑《太白》、《芒种》期间。他们的交往也是围绕这些杂志的工作而开展的,鲁迅对这三种杂志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鲁迅与曹聚仁不论从思想意识,或是志趣爱好,都有一定的距离和异同,然而他们彼此的交往能不断发展。就是鲁迅坚持取大节而略小节的交友之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曹聚仁与鲁迅的关系是人们所熟悉并经常谈及的;但曹聚仁与虽为鲁迅二弟、却有着不同追求的周作人的关系相当密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或许“曹聚仁与周氏兄弟的关系”将给人们提供一个理解曹聚仁的思想和学术以致性格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极好视角;本文想提供一些有关曹聚仁与周作人关系的材料,以供对此课题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5.
曹聚仁的读书厉向君近来读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曹聚仁散文选集》,颇有所感。想就曹先生读书的经验,略述一二,以期能对时下兴起的“读书热”起点启发和推动作用。曹聚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评论家、记者。“他资质聪明,是个早慧的孩子”,4岁便能念完...  相似文献   

6.
<正>冯友兰每次上课前,都面无表情地坐在讲台后,呆望学生数分钟后,才开始上课,脸上也逐渐露出笑容。◎经亨颐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时,曹聚仁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五四运动前后,经校长经常给学生讲时事,每提到曹汝霖,总说成"曹聚仁",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经亨颐个子很高,说话很慢。曹聚仁说:"我看到戴高乐的照片,不禁想起这位校长来。"北大教授刘师培住北京西单大同公寓时,一次朋友去看他,他正吃饭,满嘴乌黑。原来他吃饭时看书过于专注,一手持书,一手拿着馒头。本来是用馒头蘸菜  相似文献   

7.
曹聚仁先生大约说过这样的意思,鲁迅真正的思想和精神的正宗,乃是确实的虚无主义。在哪本书上读过,不记得了,无法援引原文,实在抱歉。但我是相信那话的,认为曹聚仁先生的观点,大抵是符合鲁迅先生思想核心的罢。鲁迅先生是个纯粹的文化与思想的战士,在西方的哲学家中,他尤爱怪诞的尼采,他读尼采的作品,译尼采的作品,或许也继承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的思想特质。眼前这本薄薄的《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存世的两部散文集之一,已经隐约地向我们透露了他那独立特行的虚无主义的信息。《野草》一书开篇即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  相似文献   

8.
曹聚仁与梅兰芳神交多年,他们于1933年2月就开始通信了,但第一次见面却是在50年代。 那一天,北京护国寺—号梅兰芳的家中格外热闹。梅兰芳夫妇、梅葆玖都在场。曹聚仁夫妇是带着侄女曹景滇一起来的。两位大师就中国戏曲源流和戏曲的演唱做了深入探讨。曹聚仁谈到:解放前梅兰芳只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杭州、南通、香港几个大城市演出,守着昆腔的大本  相似文献   

9.
曹艺 《文教资料》2001,(3):59-64
一册薄薄的近2万字的署名“曹聚仁” 编著的小册子《李秀成》,1934年3月25日由上海新生命书局作为新生命大众文库“民族英雄事略” 之11出版了。由于当时的复杂原因,该书的作者被张冠李戴。其实,它的作者并非曹聚仁,而是他的胞弟曹艺。六十六年后的今天,该书仍作为曹聚仁的佚著被世人所推重,称它为“这是自太平天国失败后本世纪用白话文为太平天国人物作的传记,也是首次为李秀成作的传记。”1999年《书窗》第2期刊登了盛巽昌撰写的《曹聚仁佚书<李秀成>》,8月9日 《旧书交流信息》报又转载了此文。南京市政协终身委员。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名誉主任曹艺先生,因此接二连三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与其探讨《李秀成》一书的有关情况。曹艺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三次给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的柳哲去信,并寄来《话说“曹著<李秀成)小册子” 的来龙去脉》一文,向世人揭开掩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李秀成》一书的作者的谜底。这篇文章是今人客观真实地研究曹聚仁至为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书是很脆弱的,我和父亲都是这样,在乱世中和书聚聚散散。曹景行说过,读书是新闻人的后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曹聚仁的儿子,他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1989年移  相似文献   

11.
好多年以前,上海某中学请了许多学者专家讲什么读书方法读书经验,后来还出一本专集。曹聚仁约略翻过之后.总结为“多读多看多做”。曹聚仁说他有点佩服康德,因为他能够“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  相似文献   

12.
执教36年的金老师曾不公正地对待一个学生,导致这个学生中途退学。此事使金老师退休后时时受到道德和良心上的谴责。此类“终身的遗憾”连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也有过。二十年代末,他在暨南大学附中任教。一次他讲解汉乐府的《陌上桑》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大声提出异议。恰巧曹聚仁这天身体不适,情绪不  相似文献   

13.
曹聚仁是香港极少数成名于二三十年代,与鲁迅有过交往的作家,一九二一年就在上海出版《国学概论》。他在大陆生活了五十年,从事写作活动三十年,离开大陆前出版著作已超过十本,可是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没有一本提过他。他旅居香港二十余年,著作几十本,约有四千万字,是香港作家中排在最前列的几位。可是迄今已出版的由国内学者写的几部所谓香港文学史中,曹聚仁竟然也无法占上一个席位。  相似文献   

14.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5.
曹聚仁(1900—1972),浙江金华人。现代作家,以散文见长。作品有《文思》、《北行小语》等。曹聚仁四岁时就开始读书。其父是清末维新党人,在光绪三十二年就办起了新式小学,却叫他从“四书五经”读起,一直读到《纲鉴易知录》、《近思录》。期间,《诗经》统背过九次,《礼记》、《左传》念过两遍,《尔雅》念过一遍。曹聚仁从小就善于思考,具有怀疑精神,他的父亲时常叫他读《近思录》,用的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注本。尽管《近思录》上有许多著名学者的种种不同说法,但其父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是贤人的话,会有那样的大不同,也不知偏向哪一面。有…  相似文献   

16.
曹聚仁(1900—1972),浙江金华人。现代作家,以散见长。作品有《思》、《北行小语》等。  相似文献   

17.
学术新视窗     
道是无情却有情 --1949年后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北京大学 梁柱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 的变化,及时把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问题提 上了议事日程,并开始倡导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两 岸之间进行了有限的接触。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第6次最高国务 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 们还准备进行第3次国共合作。"曾担任过蒋经国主 政的赣南公署高级参议曹聚仁马上从香港来京访  相似文献   

18.
序三十年代前期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写评论性短文——即后来所谓“花边文学”的同道中,我和徐懋庸、周木斋、陈子展、曹聚仁四位较熟,说是较熟,也不过公开场合之外,偶尔有些私人过从而巳。那时子展和聚仁巳是上海滩上的名教授,一个在江湾复旦大学,一个在真如暨南大学,都要来去奔波。聚仁先生每星期还到亚尔培路(现在的陕西南路)回力球场消磨上一两个夜晚,自说要通过回力球赌博研究他的“适然史观”,不用说更忙了。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说过,教育孩子"宁做丑小鸭,不当洋娃娃"。因为丑小鸭身处逆境,积极勇敢,不怕呛水,抵御危险,何丑之有  相似文献   

20.
葵花宝典     
《广东第二课堂》2004,(10):18-19
朱家鼎清新县太和中学初二(9)班近期最爱看的书:《鲁迅文集》自描读书像:一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我看了一下时间,还早。于是,就拿出上午从同学那借来的《鲁迅文集》。我看的第一篇是《狂人日记》,它给我的感觉是:太棒了!此后几天,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把《鲁迅文集》里的文章细细地读了一遍。一点见解:由于时代的局限,鲁迅先生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来已经是不很合适的了,如《答曹聚仁先生信》中的一些说法我就不赞成。我的梦想:我的小书柜能摆上一套《鲁迅全集》。葵花宝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