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人才创造性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现代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培养、发展主体的创造性是现代德育应追求的目标。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性既是优良的精神品质(心理品质)、劳动品质、学习品质,也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当下,人们论及创造性活动多指“知识的创造”或“技术的创新”。然而,21世纪,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不断变化,原有的某些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可能过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出一些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现代德育是以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为基础,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中心,进而促进社会的现代化的德育。现代德育必然要反映现代社会中人自身德性发展的要求,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培养创造性素养纳入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或培养道德主体的创造性为己任。  相似文献   

2.
中原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传统和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熟人道德,传统文化精神并不适应现代市场社会理性化、法治化公共生活的文化需要,对中原崛起有阻滞作用,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促使中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文化反思,引进现代社会所诉求的公民文化和法治文化,从而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获得现代化发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略论现代德育的路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古代道德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伦理学在中国古代一直就是显学。自称“道德渊薮”的中国,圣人教化不绝于耳。而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表明发展现代高科技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加强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我们比较古今道德思想的异同,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探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强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和发掘。提出了"强调政统精神与道统精神的整合"和"强调历史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实践精神的整合"的观点,指出重释传统文化应当抱有整合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以文化整合的新认识与方法来推进传统文化的承传,解决当今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它是人类社会治国经验的总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二者地位,物质制约性,以人为本,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制精神,道德与法律调整范围等矛盾。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理性精神误读,使得中国现代作家在反传统道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两难境地.由此而带来的道德两难现象反映到文学上,首先体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服膺现代道德时对传统道德的不自觉认同.这种认同使得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个体在突破传统道德藩篱追求现代道德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道德的羁绊.处于两难困境中的道德主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向传统道德的回归.这一方面体现为"为母爱回归"现象,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对传统道德的礼赞和自觉重建传统道德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嬗变过程,它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对传统文化转换创新,发挥其现代潜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化的道德吁求.杨时的道德教化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观、重义轻利节操观、主战斥奸爱国观和仁政惠施民生观的伦理阐述和道德教化,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9.
家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家庭(族)长辈对后辈子孙的劝勉、训诫、教诲之言,反映了长辈对后辈的价值期许与规范要求。传统家训的内容主要有修身、齐家、治学、处事等事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伴随现代化演进,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以及教化理路开始瓦解,家训也不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学校与家庭教育需要吸收传统家训在道德教化上的积极方面,需要立足现代社会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儿童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宋晶  周同 《现代教育》2012,(1):27-30
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遭遇了主体性的挑战,现代学校德育必须对此作出回应。主体性道德人格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克服传统德育被动灌输、追求道德乌托邦、泛道德主义弊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因素,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进而形成可普遍化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11.
受传统文化影响,阿昌族女性长期被边缘化于本民族文化继承主体的范围之外,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阿昌族妇女的信仰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以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阿昌族女性信仰变迁为研究对象,尝试寻找这些变化与阿昌族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存续前景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分析对我们认识与了解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状貌与文化延续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一个有高度文化自觉精神的施政方略,除了发挥其催化科技教育崛起,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显性作用之外,还在凝神聚力过程中寓含着促进人的现代化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长远目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须由胜任的建设者完成,现代文化为发展塑造人格的目标归宿,从根本上说则是促使来自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社会阶层的所有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为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综合考虑新疆实际和目标预期,现代文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应是培育社会共识、树立世界眼光、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国民素质和弘扬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诚信道德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诚信道德问题探讨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我国传统诚信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传统诚信观的基本特点及当代诚信道德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较高的水平状态 ,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 ,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大连市要实现教育现代化 ,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观念等六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的优势和特色是在对传统的创新中体现出来的。理学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寻求其原创性精华,解构其制度化中的糟粕,恢复其辩证法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李约瑟关于中国传统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命题,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把握理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契合点,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传统与现代、内源与外源、变革与发展和谐,形成地方特色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不得已从儒者向学者转变的清朝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进行解明的同时 ,对由作为与政治、道德密切相关的智慧 (wisdom)的学问 ,向追求“实事求是”之中性知识 (knowledge)的学问转变的清朝学术史之一端进行了描绘。目的在于借此解明中国近世末期城市型知识分子意识的变貌。虽然本文仅仅举了阎若璩和章学诚二例而已 ,但试图藉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知的理论 ,正是中国近代学术知识之萌芽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l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早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江苏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特征,都存在设施农业发展不足、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生态性不强、生态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模式品位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平面设计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平面设计这一课题,无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前景,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精神信仰和思想来源,现代平面设计又可以很好的传播、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而更好的宣传中国文化.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平面设计民族化的意义,讲述了两者如何在相互融合中带来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辉煌,同时也阐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本质的趋同性,西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个性的张扬,正是其在现代化的征途上生命力的展现,现代化并未否定民族传统文化本色的东西,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西部各地区现代化建设是否成功有效,是否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发展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