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微博事件”及其传播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10年至2011年3月的24个"微博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微博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微博事件在发生地域、所涉群体、事件类型、意见领袖、集体动员、微博舆论、传播状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2.
党报在"词时代"的失语考察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新闻事件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得到传播。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媒体,所有网民既是新闻的发布者,也是新闻的受众。尤其在微博出现之后,新闻报道几乎都具有了"现场直播"的形态。第二,网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任何事件在其中都有被放大的可能。"放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事件的严重性可能被放大,另一方面是指事件本身可能被放大,由一个事件可以牵连出好多相关的事件。  相似文献   

3.
张蕾 《东南传播》2011,(10):39-41
会理PS事件,从一开始的全民声讨,到"PS风潮"再到最终网民的理解和包容,仅仅经过了不足四天的时间。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情况和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认为微博在舆论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会理县政府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微博这一平台积极回应、坦诚面对、持续关注,最终转"危"为"机",此次会理PS事件的圆满解决堪称"政府公关危机的经典案例"。同时带给我们启示,在"微博问政"渐成趋势的新时期,政府的宣传更需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以"厦门BRT公交爆炸案"事件为个案,旨在探究活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主体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新浪和腾讯两大主流微博平台的微博数据挖掘方式,解析微博意见领袖的主体构成和不同类型角色的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微博服务商在微博信息流动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文本分析,归纳由微博意见领袖主导的信息分流的类别,探索微博信息流动的传递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以"厦门BRT公交爆炸案"事件为个案,旨在探究活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主体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新浪和腾讯两大主流微博平台的微博数据挖掘方式,解析微博意见领袖的主体构成和不同类型角色的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微博服务商在微博信息流动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文本分析,归纳由微博意见领袖主导的信息分流的类别,探索微博信息流动的传递节点。  相似文献   

6.
张志杰 《东南传播》2015,(3):123-124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和西安凤城医院"手术室自拍事件",都一度引发舆论风波,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两起事件均折射出网络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新闻报道、信息转载方面存在的规范问题。本文通过对"产妇死亡事件"梳理,分析"标题党"对新闻传播的危害,提醒涉及医患关系的报道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最吸引眼球的传媒热词要属"微博",微博走进媒介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截至2011年底,中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是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1%,微博在我国呈现盛行之势。有一组数据,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只用了14个月。回顾近两年的公共事件中,微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玉树地震到上海火灾,从宜黄拆迁案到李刚门,从备受关注的"七.二三"动车事故到佛山小悦悦事件,从  相似文献   

8.
2010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博元年"。这年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占网民的13.8%。①一系列事件由于微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宜黄事件、李刚事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可被称为"微博事件"。"微博事件"作为中国"新媒体事件"②的新类型,不仅意味着事件平台的新转换(从论坛、博客等转移到微博),而且可能带来对舆论生态、新闻生产常规的新冲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仍然拥有更大规模受众的"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和对待新出现的"微博事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微博  相似文献   

9.
微博这个名词是最近两年的社会关键词。尤其是社会转型的当下中国,几乎一半以上由媒体事件转化而来的公共事件都与微博有关。在网民讨论微博的用语中,有两个常见词,一个是“围观”,一个是“路过”,前者彰显群体心理,后者呈现信息流量。显然,微博在今天重新书写大众传播的定义,借助这种横向性传播的平面开拓,对庞大数量的网民而言,虚拟空间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寻找意义和认同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2010,微博元年",在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新闻事件主角利用微博,把事实真相以最快的速度上传到网上,普通公众近乎零距离接近事实真相,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加速了事件解决的进度,最终促使宜黄  相似文献   

11.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2012年10月24日,一个身穿豹纹外套的年轻女孩双手提起一个4岁男童双耳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传。第二天,温岭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了照片上的虐童女教师颜艳红,又以涉嫌寻衅滋事行政拘留了帮助拍照的童某。11月16日,温岭警方依法释放颜艳红。21日,新华网首页图片新闻报道"温岭虐童女老师外出打工,不愿向受害者道歉",整个事件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了。温岭虐童事件表现出以下传播特点:第一,传播主体特殊,即"本地微博达人+本地公安微博+机构微博+微博意见领袖"。在新浪微博转发这张照片的"温岭陈宇航"是事件发生地温岭人,  相似文献   

12.
微博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即时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媒介整合度高、强弱连接有力等是其特点;本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从微博事件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的角度来解读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特点作系统性考察,从而正确把握微博事件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3.
赵倩雯 《今传媒》2014,(7):57-59
"微博是地球的脉搏",美国《时代周刊》如此评价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强大功能。微博因其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的特点,与精英化的博客相比,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同时也成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渠道,而许多公共事件率先通过微博引爆,标志着微博俨然成为我国网络舆论的主阵地。本文以雾霾事件为例,对微博用户的行为进行了深入挖掘,探讨微博如何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从而转移公众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10年至2011年3月的24个"微博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微博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微博事件在发生地域、所涉群体、事件类型、意见领袖、集体动员、微博舆论、传播状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及至2011年,"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达芬奇事件"、"卢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无不显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加上传统媒体的跟进,更是放大了这一议程发展过程,使新闻事件产生空前的裂变式效应。笔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17.
论危机事件中的“微博效应”及理性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萍 《编辑之友》2011,(11):59-60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影响日盛。其在危机事件中更是彰显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少评论称"从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改变社会生态"。[1]而微博在其兴盛背后也呈现出"乱象",如谣言、谩骂、假象屡屡可见。如何应对微博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话语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作为自媒体的微博是通过何种话语建构策略,将个体话语推向网络公共空间,并且形成公众广泛讨论的"微博事件"的。以"罗永浩砸西门子牌电冰箱"事件为案例,运用话语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元话语建构分析方法,探讨罗永浩微博文本的话语特征,及其在推动"微博事件"进入公共话语讨论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齐宏彪 《今传媒》2012,(6):144-145
微博是一个意见自由市场,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中,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发言。在公共事件中,由微博舆论场自发形成的"意见领袖"成为事件传播的重要节点,这些"热点"影响着公共事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无形中引导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在公共事件传播过程中,不同"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他们对议题的积极引导对公共事件的良性运行起到建设作用,但是微博的"开路"传播及其片段化的言说模式,也使"意见领袖"遭遇了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