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英 《文教资料》2020,(7):124-125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渠道,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构成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或制约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展开.本文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能力构成应为三个维度: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以一体化的方式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上创新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在“U-G-S”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基于“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的“体验–提升–实践–反思”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在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整合基础教育研究资源以及提升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并为深化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建构产学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制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从当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该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其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为加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从当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该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其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为加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研究生,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电子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明确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没有缩短硕士生的学制,没有随意将硕士学位作为过渡学位。因为我们意识到硕士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工作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未来与发展。研究生教育正面临来自各个方面规模空前的竞争和挑战;只有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11]69号文件,在新近一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中,经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我校申报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批准。在各方面力量的关注和支持下,2011年9月8日,我校在湖北省10所高校中以优异成绩通过专家评审;同年9月27日,全国86所高校在北京参与“申硕”竞争,我校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评审,“申硕”工程至此取得圆满成功并于2012年实现首批硕士研究生招收。此次申硕成功,是近年来我校狠抓内涵建设,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我校在提升办学层次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逐步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为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为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理论教学、实践实习、论文设计等方面都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很大不同。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紧迫需求。本文探讨了地球化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工科硕士研究生实践、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提高工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现象普遍,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就业困难。高校联合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合培养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整合企业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在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中通过深入与合作企业的科研合作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为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纲要》对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核心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以培养科学精英为目标的培养机制,已难以适应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和医药院校培养类型的进一步特色化,研究生教育由学校一级管理模式过渡到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在我校基础学院实行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新模式的过程中,根据不断的实践,总结一些经验,讨论了如何注重推进和谐管理、完善人员配置,正确引导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管理和导师队伍建设,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分析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基地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指出协同创新是助推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源动力。基于立足特色与协同创新耦合、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思想,从立足特色、服务需求,协同创新、同创共赢,多措并举、科学管理3个方面,介绍了我校在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改革举措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各高校共同关注的热点。如何适应研究生教学体制改革,培养具有戗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急待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或,探讨了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常宝英 《陕西教育》2007,(12):118-118,109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硕士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育人平台和质量保障体系,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培养方案制订的科学、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下面结合我校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明确的职业导向,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强弱是评估其培养质量的尺度,因此,有效落实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的特点,从导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分类培养、实践基地"轮岗"培养、课题引领综合培养四个方面阐述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为培养专业型人才实施的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实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的高起点、培养质量的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的这一目标,探讨、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高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在总结前两年矿业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流程为主线,从生源质量、导师选聘、教学模式、科研训练、毕业选题等多方面着手,阐述了矿业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增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低层次办学基础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管理经验欠缺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模仿学习与创新要求的系列矛盾。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以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新增硕士单位解决上述矛盾并实现人才培养转型任务的根本途径;而在规范的基础上同时采取必要的创新措施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则是新增硕士单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试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其就业质量。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培养过程缺乏专业实践、就业心理教育缺失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变思想观念,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建设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提升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求职技能培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择业效率。  相似文献   

19.
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分外部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和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我校在结合多年该领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从建立前提、关键环节、必要手段、有效途径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框架,以期对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认为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提高办学质量,必须突出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理清培养目标定位;突出体现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更新课程设计;突出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和规律,完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