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莆仙戏是福建古剧种之一,因其古老的表演形态、丰富的剧目、细腻的表演艺术而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2006年,莆仙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揭示莆仙戏生存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莆仙戏保护与承传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莆仙戏脸谱是莆仙戏演员塑造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以莆仙戏脸谱图案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和资料整合为出发点,分析莆仙戏脸谱图案的文字、动物、线条、器物纹理、纹理夸张化和行为具象化的勾画艺术特征,以及早期与现代的配色艺术特征,并以莆仙戏脸谱“张公”、戏神脸谱“田公元帅”为例,论证莆仙戏脸谱有受到莆仙民间所信仰的神灵形象的影响,民间信仰活动也为莆仙戏戏班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后,概括总结了不同的脸谱艺术图案特征与图案折射出的源自生活的图案含义,进而以莆仙戏较为特色早期的“包拯”脸谱为例,比较分析莆仙戏“包拯”脸谱与其他剧种脸谱的差异性及成因。对莆仙戏脸谱图案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莆仙戏脸谱文化和非遗莆仙戏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莆仙戏生存的社会载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3,(3):102-106
指出莆仙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着重从莆仙地域特殊民俗节庆、佛道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三方面,论述它们是莆仙戏生存的三种重要社会载体。了解这些载体,可加深对莆仙戏的理解和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莆仙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6,(6):86-91
为了解莆仙戏生存和发展现状,以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鲸山村虎踞亭的神庙戏台为调查主体,分析剧团与演员、演出剧目、运营方式、观众情况和演出习俗这五个方面的关系,探讨莆仙戏在这个新阶段发展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探索莆仙戏兰花指的源流;简述莆仙戏的兰花指与其他戏剧兰花指的形态差异,指出形异的时代因素、人文意义与设计价值。而莆仙戏的兰花指从取象到寄意,体现了莆仙地区人民肯定本我主位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6.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莆仙戏进校园,在校园内营造"人人爱学莆仙戏、人人会唱莆仙戏"的良好氛围,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开发利用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弘扬和传承莆仙传统文化和艺术都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线音乐教师要尽力加强校本美育课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发莆仙戏等地方美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素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应通过研究莆仙戏唱腔的一般特征,对莆仙戏演喝中容易出现的弊病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就如何拓宽莆仙戏唱腔音域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具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对于每个莆田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我园地处农村,更是饱受“莆仙戏”的浸润与滋养。“莆仙戏”已然成为我们村落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娱乐,成为莆仙地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莆仙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剧,其源起可追溯至唐代,随后不断发展,吸取了宋元明清各朝多方戏曲的优秀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的结晶,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如今,莆仙戏在多元化文艺形式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将之纳入小学音乐课教学当中,使学生增强对莆仙戏的了解,培养热爱戏曲,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对于保护莆仙戏,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莆仙戏滥觞于南宋。形成于兴化地区,因用兴化方言演唱,原名“兴化戏”,后更名为“莆仙戏”。清朝莆田文人关陈漠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端平年间,莆田诗人刘克庄看到莆仙戏演出,曾赋诗描述当时的莆仙戏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  相似文献   

11.
搜集莆仙戏古剧本中习见而当代口语和剧本已不使用的特殊称谓词语,依性质分为亲属称谓、尊称、谦称、蔑称和身份称谓五类,分别举例说明,可作为莆仙戏具有古老性、保守性特征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检索和田野调查,从潭边龙井宫妈祖香火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现状着手,探讨了妈祖香火与社会经济、庙会组织及莆仙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莆仙戏的调研分析,指出莆仙戏传统剧目反映科举文化价值取向;舞台艺术以兴化方言、乐舞为基础;演出活动以赛社演剧为主。揭示了莆仙戏剧种独具特色是莆仙历史传统观念和宗教民俗的长期熏陶和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庆煌是老一辈福建莆仙戏民间剧作家,他所创作的莆仙戏剧本秉持草根的视角和话语,直面俗常大众,并从中展示了他曾经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身影与立场。一方面,他从民间思维方式与民间文化入手,彰显民间特有的风貌;另一方面,他运用乡土生活语言和民间传奇,在潜移默化中蕴含了特定的教化功能。在戏剧文学与剧作家萎缩的当下,他的存在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与借鉴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简述莆仙科举文化的盛况,归纳莆仙科举文化的特色。认为莆仙科举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至少有六个方面。了解莆仙科举文化,对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人学者对莆仙方言单字声调的调类归并与调值描写存在各种观点。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相结合,探讨莆仙方言单字声调,进一步描写莆仙方言的时长特征,与传统调值进行对比分析。本次实验所得莆仙方言共有7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单字调调值分别为533、334、331、51、31、41、3。  相似文献   

17.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8.
仙方言为闽方言的一支,考证莆仙方言本字对研究其它闽方言本字具有参考价值。目前通行的一些闽方言“本字”,以莆仙方言检验,显得不合理,它们也有重新论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也引发了围绕黄梅戏生存发展的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近年来最为普遍的实践模式莫过于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模式。为此,探讨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必要性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