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是21世纪德育的重要主题,树立维护生存环境的道德意识;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订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这一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维护生存平衡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3.
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人离不开自然,自然可以离开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方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时代的主题。知识经济越发展,人类社会越进步,就越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只有顺乎自然,按照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这一点。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直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文章指出,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法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途径主要有:建立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严肃执法,维护环境的公平正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后盾力量。  相似文献   

6.
休谟的道德哲学存在一种自然神论的神学背景.自然神的存在及其赋予自然界和社会和谐的秩序等自然神论的观念决定了休谟道德哲学体系的基本建构.具体地说,自然神事先在人类心灵中植入了有利于道德形成的仁爱心和同情能力,并在人类心灵与社会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自然演化式的预定和谐.通过这两个安排,人类社会最终形成了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即对人类的幸福或苦难的同胞感,而这正是休谟道德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现代性道德所唯一信奉的伦理价值原则即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断裂.生态伦理就是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的人际伦理,克服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发本 《大学时代》2006,(7):4-4,23
追求平等和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人类社会对自由的追求多于对平等的追求;社会的原本功能是平衡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以趋平衡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要平等对待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只有把平等观念贯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才有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一、和谐与和谐教学 和,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相合也,有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政通人和,安定团结,这是社会的和谐。和谐是自然和社会的理想状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提倡和谐教学的思想,就是要实现多方面的和谐,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乌鲁木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很多。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格局。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格局。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中,人对于自然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颠倒了过来,成为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的关系,从而带来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人类生存的危机,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新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它涉及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理论问题,也涉及人类…  相似文献   

12.
法是人基于自我的正义感所做出的反自然的选择,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必须,尽管它借助了有序冲突的形式,但其意义确在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法为人类社会和谐而生,即法为人而存在,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初机理,它会异化为人的强大对立面。法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问题应属一个重大命题,社会乃法之源,法乃社会之流,人—社会—法,这是一个金制的链条,任何企图拆解的念想都是虚妄。  相似文献   

13.
和谐──跨世纪的哲学主题──谈和谐与和谐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本世纪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或矛盾的分析,认为和谐是下个世纪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在世纪之交人们应该由本世纪的征服控制性思维方式转变为和谐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方式是以追求“对立面统一”和“往返流动”、“融合”为价值目标的思维;是系统的、美的和实践性的思维。下个世纪人们只有用这种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14.
黎宇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53-56,70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公正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公正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发展是公正和谐的基础,但发展并不自然形成公正和谐。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公正和谐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5.
人类从荒芜走向文明,经历了"惧怕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源于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更应该回归自然,绿色设计和废弃品设计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表着未来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占里侗族和谐发展的教育实现方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教育在促进这四个维度的和谐发展中应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里侗族的日常生活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全方位的和谐发展,它为我们思考教育如何通过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绿色,生命的颜色!象征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共进的文化。教育是促进个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协调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念.人要改造自然而生存,因而工程活动是人类永不停止的实践环节.工程活动只有遵守自然和社会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工程观,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面,资产阶级的利益支配,导致对环境的严重影响。这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恶,要解决和克服自然环境破坏、高消耗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需要履行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并节制资本和消费.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文化以道家自然和儒家伦理为内因子,他们各自源于母系自然环境和父系社会条件,共同追寻“和”的终极目标。道家之和以自然为出发点,儒家之和以社会为出发点。道家崇尚自然。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儒家关注伦理,确立社会中和关系,坚持以专制强权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同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则远离自然和谐,在高度发达的科技的主导下,越来越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加速了世界危机。人类为了存续不绝的生命,唯一的选择就是追寻自然和谐目标,改变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尤以民族传统道家文化为依据,建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和谐共生的自然新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