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存明教授的《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一书,对汉画像的象征意义作了深入的挖掘。本书通过对汉画像之象征意义全面系统的文化阐释,展示了汉画像象征意义的丰富世界,将汉画像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也是古代文化象征意义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汉画像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的艺术遗产。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及墓室图像、祠堂画像、棺椁画像等在内的大量的汉画像,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时代精神。由于汉画像是以图像或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在,其意义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的…  相似文献   

2.
骚体赋兼具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和赋体文学的精神风貌,是汉代文化融合和国力强盛的体现。骚体赋在汉代的发展轨迹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味的信息码,激发着我们不断对其进行文化解析。  相似文献   

3.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它的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从骚体到汉代骚体赋再到六朝赋一路走来,继承与创新并存,到了王粲的《登楼赋》,无论从内容还是体式它都表现除了一种楚辞精神的回归,是楚辞精神在发展继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复兴,也因此成为了六朝赋之典范。  相似文献   

4.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观照往往投向共同的对象,可作实证的考辨和类聚的阐述.汉赋继承《诗》之“窈窕”并《诗》、《骚》玉女、宓妃的审美观照,经学的解释则取伦理评价.《诗》、《骚》山水表现俱以个体情感的投射表现审美精神,汉代骚体如之,大赋以之为审美的对象而形成宏阔的铺陈;经学则承仁、智的观念进行比德的说教.经学对虹蜺的解释与道德相系,但《楚辞》却以楚人图腾的关联而视之为美好之象,并延及汉赋的描写.这说明汉代经学视域与文学空间的并存及其相互关联,说明汉代文学得于往代继承和具有审美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闵捷 《文教资料》2013,(8):73-74
汉代的艺术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伟气魄,是我们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时期特有的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汉画像艺术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它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汉代人特有的力量、运动和速度,如舞乐百戏图,体现的就是汉代人热情奔放的艺术精神。汉代画像艺术以其美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7.
"泗水捞鼎"故事在早期文献中本身带有扑朔迷离的色彩,而汉代依据该故事创作的画像则更使该题材的图像意义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学界研究汉代"泗水捞鼎"画像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楼阁人物"式"泗水捞鼎"画像意义进行考证,尤其注意到这类画像实含有为死者及其家人共同祈福的含义。反映了汉魏晋时代一些墓葬中具有祈福、喜庆等信念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赋的类别     
《同学少年》2013,(5):52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一般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类。骚体赋产生于汉初,以抒情为主,句式较整齐,带有楚辞的痕迹。代表作品有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大赋,即新体赋,也称散体大赋,内容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为主,篇末有一些  相似文献   

9.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是一部留在石头上的绘画,它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其表现手法以线为主,结合浅浮雕的形式,用圆、方、三角形等形态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大胆的概括与重构,风格简约流畅。  相似文献   

10.
在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壁立着一方驰名海内外的东汉摩崖石刻,这就是我国汉代三大著名摩崖颂碑"东汉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西狭颂》。《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刻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长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篆额,  相似文献   

11.
早在《毛诗序》的“六义”之说以前,荀子就有以赋名篇的作品问世。因此,荀子的赋其名称的命义不是取义于《诗经》的“六义”。从赋体的起源来说,“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赋者,古诗之流也”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荀子以赋名篇,取义于“不歌而诵”的含义,以与诗三百的入乐歌唱相区别。由于汉初贾谊作骚体诗却以赋名篇,造成汉代以后辞赋的混淆。  相似文献   

12.
《吊屈原赋》、《服鸟鸟赋》皆为汉代咏怀写志名篇。通过笺释,我们认为:《吊屈原赋》乃现存汉代表现"士不遇"主题的重要作品,其写法上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赋中大量用比,连类繁举,在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还对迫害屈原的群小表示了极度的愤慨,因而《吊屈原赋》在悲悼屈原的同时,也在悲悼自己。尤其是用古事写今情,做到了古典今情的完美统一。而《鵩鸟赋》通篇大旨,在以道家齐物之理,自慰远谪之情,其中"齐生死,等荣辱",以对抗人生之牵累与忧患,尤为突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其艺术特色时说:"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而在赋体文学发展中,"《鵩鸟》为赋之变体,即其体而通之,凡能为子书者,于赋皆足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3.
汉代骚体赋中儒学意蕴浓厚,推动了骚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违背楚辞本身重自由抒情和摹写的特质,而陷入文体僵化的局面;魏晋骚体赋由汉代的重讽谏劝教原则向重抒情、个性和生活化等方面转变,儒家经典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周易》与楚辞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  相似文献   

14.
吴国华 《天中学刊》2008,23(3):53-55
汉代并非“诗歌中衰”的时代,钟嵘《诗品》中所谓“吟咏靡闻”并不能准确概括汉代诗歌的真实情况。从西汉楚歌的繁荣创作可以看到汉初“遇事必歌”的浪漫传统。汉乐府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在各体文学竞相发展的汉代,诗歌同样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苏祠》2004年第4期,何家治先生在《苏东坡真赞--三苏祠盘陀画像碑》一文中,把三苏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刻石的《苏东坡盘陀画像碑》摄影发表,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盘陀碑》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中的半人半兽形象体现了汉代人的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合的美学观和自然观,是身体话语的外在呈现,体现了汉代"以丑为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中祠堂意象出现175次,并且其每次出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作者是有意凸显祠堂。《白鹿原》将具有儒家文化特质的祠堂意象与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关联,通过其功能演变的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演变历程",也是呼应小说开头书写"民族秘史"的主旨。通过其命运流变的过程,揭示白鹿原上家族命运的变迁及以祠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窘境,暗含作者关怀、思索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表现汉代男子的画像,主要从以下五类生动逼真的刻画了汉代的男子形象,即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男子形象、历史故事中的男子形象、下层劳动生活中的男子形象、执吏军人男子形象、百戏中的男子形象.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反映了汉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学文化角度探究南诏前期文化与夷汉文化渊源、碑撰者与书者。认为南诏《德化碑》是文学与文化价值并行。从两爨碑到《德化碑》,可以看出一条文学文化带——骈散兼行的碑体文学文化带,它深深地扎根于蛮夷之中  相似文献   

20.
孙晶博士的《汉代辞赋研究》一书是一部资料宏富、视角新颖、论述精要、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全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论述了西方学者、东亚学者有关赋的界定,然后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汉代辞赋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了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较好的外语基本功和具有一定的中西文艺理论功底。下编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赋与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汉赋尚奇、汉代七体赋主客称谓艺术等问题,充分显示出作者擅长从文学本位出发,从文本实际出发,在大文化背景下来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