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水稻响应高盐低温逆境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Affymetrix水稻表达谱芯片,分析研究了高盐低温胁迫下水稻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谱.检测到491个差异表达的水稻转录因子基因,属于56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17个转录因子基因,高盐低温处理后表达均显著上调,4个转录因子基因,高盐低温下表达均显著下调,9个转录因子基因经高盐、低温处理后表达水平向相反方向变化.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6个转录因子基因在高盐低温胁迫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变化,其结果和芯片杂交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生命学院林圣彩教授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俞立教授合作,以酿酒酵母为模式生物.通过遗传学筛选,发现乙酰化酶Esal和去乙酰化酶Rpd3会调控自噬.进而利用遗传学和生化手段发现了自噬蛋白Atg3是Esa1和Rpd3的作用底物并用质谱鉴定了乙酰化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4):518-518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王艇研究组与其合作者通过突变体的筛选,发现CDKC;2虽为正向转录延伸因子P-TEFb复合体的激酶亚基,却对拟南芥开花时间重要调控基因FLC的转录表现为抑制作用。前期研究在FLC位点发现了一组名为COOLAIR的反义转录本。受此启发,该研究阐明CDKC;2直接促进COOLAIR的转录。进一步解析表明,不含COOLAIR启动子的FLC转录不受CDKC;  相似文献   

4.
在果蝇卵巢中,干细胞(GSCs)主要依赖骨形成蛋白(BMP)维持未分化状态,通过阻止分化因子Bam转录来抑制GSC的分化。在子代包囊干细胞(CBs)中,Bam转录启动了GSCs的沿细胞直径方向的分裂。但人们仍不清楚对BMP信号产生的梯度响应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表观遗传学使人们可以从生物学机制层面对环境影响表型的途径进行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基因MLL1对可诱导转录因子NF-kappaB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探索组蛋白H3K4甲基化酶参与基因表达的机制。结果表明,MLL1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对NF-kappaB靶基因启动子进行H3K4甲基化来实现的,表观遗传学已经成为参与调节基因转录和细胞身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基因调控网络重构方法 LC-DBN.该方法寻找各基因最优的调控时延;同时融合时序微阵列数据和转录因子连接位点数据,构建基因调控网络.对25个酵母基因调控网络进行重构实验,结果显示,构建的网络敏感度较Tan方法提高0.72%,精确度提高0.16%.  相似文献   

7.
国际名刊     
<正>小鼠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好的模型生物。为了获得关于共同的和物种特定性的转录和细胞调控程序的更多信息,名为"MouseENCODEConsortium"的联合项目组在各种不同细胞和组织类型中对整个小鼠基因组内的转录、DNasel超敏性、转录因子结合、染色质修饰和复制域进行了分析标绘。这些发现被与人类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证实在新注解的潜在功能序列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保守性,也揭示了在转录调控、染色质状态和高层次染色质组织中所涉及的其他序列的显著差异。这些数据和对它们所做的分析为研究哺乳动物生物学和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5):68-69
Fused/Smurf复合体通过产生梯度BMP响应来控制果蝇干细胞的命运 在果蝇卵巢中.干细胞(GSCs)主要依赖骨形成蛋白(BMP)维持未分化状态.通过阻止分化因子Bam转录来抑制GSC的分化。在子代包囊干细胞(CBs)中,  相似文献   

9.
华南植物园植物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领域夏快飞博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植物发育学实验室的侯必亮博士后,一起致力于JA调控途径中JAZ1(茉莉酸受体ZIM结构域蛋白)、DELLA(DELLA家族蛋白)、MYC2(MYC转录因子)及GA(赤霉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对松耔仁蛋白进行改性,即利用乙酸酐对提取的松耔仁蛋白进行乙酰化处理.同时对改性松籽仁蛋白前后的水合能力进行试验,并确定了水合能力最大时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述转录调节基因与进化的关系,列举了转录调节基因的改变是驱动生物进化的 诸多论据及检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陈华  朱良均  闵思佳 《科技通报》2003,19(3):260-263
3种丝素基因的全序列已被测定,其中重链基因的中心区域由12个具有多态性的重复区和11个保守性较强的无定形区组成.丝素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转录水平受到调控,已分离到了9种反式作用因子.丝素基因存在4种变异系统:Nd、Nd(2)、Nd-s和Nd-s^D,Nd和Nd(2)能抑制重链基因的转录,Nd-s和Nd-s^D为轻链基因的等位基因.利用同源重组技术,GFP等外源基因已被插入到家蚕重、轻链基因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莫玮、张亮等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干扰素伽玛通路中.β-arrestinl能够介导该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STATI与其负调节因子磷酸酶TC45的相互作用.从而负调节细胞对干扰素伽玛刺激的应答.抑制了干扰素伽玛的抗病毒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了β—arrestinl蛋白在细胞核内的新功能,并揭示了STAT1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E3泛素连接酶Nrdpl"优先"促进TLR介导的I型干扰素的产生曹雪涛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E3泛素连接酶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Nrdp1,一种E3泛素连接酶,具有抑制致炎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同时还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kappa B的依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3):311-312
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所熊志奇研究组发现神经元电活性可以诱导CREB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1从胞浆穿梭到胞核,从而启动CREB下游基因的转录;而盐诱导激酶SIK,CREB的一个下游基因,则通过负反馈机制磷酸化TORC1并将其从核内排除,从而终止了CREB下游基因的转录。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为CREB介导的基因转录提供了新的机理。并且解释了CREB激活和下游基因表达在时程上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的调控与信号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因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形态发生的机理,是当今生物学的重大课题之一。研究果蝇的胚胎发育发现了同源异型基因(HOX基因),现在已从各种生物中分离了多个同源异型基因,编码产物大多数是转录调控因子,在形态发生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细胞通过信号传导系统把外界刺激传递到细胞内,从而作出应答反应。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MAPKs Cascade)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把基因表达的调控与信号传导途径联系起来,将为真核生物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肿瘤多药耐药 (multidrugresistance ,MDR)是临床化疗成功最为严重的障碍 .首先阐明了新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沙尔威辛对MDR肿瘤细胞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及下调mdr 1基因和P 糖蛋白的作用 .沙尔威辛能有效杀伤MDR细胞株 ,如K5 62 A0 2 ,KB VCR和MCF 7 ADR细胞 ,其杀伤能力与对相应亲本细胞相当 ,而明显强于几种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 .沙尔威辛下调mdr 1基因和P 糖蛋白的表达 ,但并不影响MRP和LRP基因 .其次 ,揭示了转录因子c jun的激活 ,在沙尔威辛下调K5 62 A0 2细胞内mdr 1基因表达及诱导凋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沙尔威辛增加K5 62 A0 2细胞的c jun表达明显早于其减少mdr 1基因的表达 ;c jun反义寡核苷酸消除沙尔威辛升高c jun蛋白、下调mdr 1基因表达的作用 .沙尔威辛还促进JNK和c jun磷酸化并增强转录因子AP1的DNA结合活性 .此外 ,c jun反义寡核苷酸还抑制沙尔威辛的凋亡诱导和细胞毒性作用 .最后 ,进一步研究发现沙尔威辛本身不引起MDR表型 .成功建立了对沙尔威辛具有 8 91倍耐药的A5 4 9 SAL细胞株 .该细胞株对抗代谢药产生 6.70倍的耐药 ,但对多种其他天然来源的抗肿瘤药物、烷化剂以及铂类化合物则缺乏交叉耐药性 .  相似文献   

18.
<正>咬破嘴确实很疼,但没过几天嘴里的伤口就能愈合,并且不会留疤痕。研究人员发现,与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口腔皮肤的基因表达很特殊。某些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分子)在口腔伤口处的细胞中会持续增加。科学家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让小鼠的皮肤外层细胞表达更多的转录因子,结果这处皮肤的伤口愈合得更快,而且炎性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保真PCR酶从克隆载体pMD18T-GmPHD2中扩增出大豆PHD类转录因子GmPHD2,并于基因上下游分别引入XbaI和XhoI酶切位点;然后通过TA克隆、载体双酶切、连接、转化等技术手段,将其连入植物表达载体pBA002,构建了含GmPHD2和抗除草剂筛选标记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A002-GmPHD2。重组质粒经PCR检测、双酶切及测序验证,表明GmPHD2基因已被完整、正确的插入到pBA002载体中,之后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pBA002-GmPHD2成功导入农杆菌EHA105,利用此农杆菌不仅可以介导转化大豆,而且可以转化非同源的其他作物,为进一步开展植物抗逆性的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新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20.
当前化疗(以铂类药物为一线药物)是大多数胃癌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多药耐药基因MDR1过表达是导致肿瘤细胞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MDR1基因激活的分子机制,特别是与胃癌细胞耐药性产生之间的相关性目前还不清楚。阐明其调控机制,对于提高胃癌临床疗效,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赵永良研究团队以胃癌细胞为模型,在肿瘤耐药性分子机制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发现人类解旋酶RecQL4通过促进转录因子YB1的磷酸化而调控其下游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进而促进胃癌细胞耐药性的产生。相关研究结果2016年3月在线发表于国际肿瘤学杂志Canc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