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纸的经济报道,首先应该是融思想.社会、生活、文化、甚至民俗民风为一体的报道.写得太直、太白就容易使人产生太硬太死的感觉.而一篇经济报道又往往因为写得直白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赋予经济报道一些形象、一些色彩、一些情感,便会增加其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既有实践经验的介绍,又有理论方面的概括。作者认为,写好农经报道,关键是寻找并挖掘“兴奋点”———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进而兴奋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农经报道写作的“通病”往往是把新闻淹没在对工作的叙述中。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作者提出了“拽出来”、“拎起来”、“抽出来”、“分开来”四种方法。这些经验之谈,对改进其它行业的报道,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曾写道,"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而理解一个数学家就更难了。"写好科技报道,正属于这更难的一类。科技报道往往逃不开"晦涩"的"魔咒",因为高科技本身没有华丽的装饰,它是"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经验相距遥远。因此,做好科技报道,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相似文献   

4.
随着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人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近几年来纷纷加大对科技报道的宣传力度。因此,如何写好、写深、写活党报的科技报道,使科技报道既有思想深度,又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吸引读者,融工作指导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这是我们党报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科技报道专业性比较强,不同于一般的时政、社会新闻,但又有着与其它报道题材相似…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县市报纸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个缺陷,即报道农业,往往与工业无关;报道城市,则与农村无关;报道工农业生产,又与城乡人民生活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报纸的宣传效益。如何克服这种现象。最近几年,我们《襄阳报》研究分析城乡各层次读者的不同爱好和共同志趣,注意寻找城乡读者都喜爱的新闻报道交叉点,较好地做到了城乡适宜,读者满意。一、在城乡相互联系上寻找交叉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工农分割的局面被打破,城乡联系日  相似文献   

6.
业务技术性报道,主要指科学研究成果、技术革新成就、现代科学管理、军事训练等业务性比较专、技术性比较强的报道。这方面的报道容易写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使人望而生厌。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得通俗易懂呢?我感到,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读者与被采访单位的关系。作为被采访单位,总是想把他们的做法、经验报道得越详细越好。这时我们切不可忘记我们的责任.我们写的稿子是给对专门业务技术知之不多的一般读者看的,必须把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出发点,读者需要的不是他们一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往往摆在报纸头条或显著位置。可是许多读者只看标题便一扫而过,因为会议报道太多太长,写的又很呆板。许多记者为会议报道发愁,不报道不行,要写出使读者爱读的会议报道又不容易。年前,新华社叟的一条消息:“中治委狠刹会议长风24分钟开完表彰会”就别具一格,为多家报  相似文献   

8.
从事党政系统的报道对于晚报记者来说是个“苦差事”。我四年前毕业到《宁波晚报》工作,便接手了这一行。四年的实践,体会了跑党政系统的难处,不过也找到了一些窍门。 我觉得晚报记者从事党政系统报道有“三难”。 一、两头为难。一般来说,由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普通读者喜欢简洁明了、短小精悍的报道,而一些领导比较关心的是自己出席的活动报道位置有多高、讲话有多长。特别是遇上工作性、程序性的活动和会议,如果不写报道,活动主办单位不高兴,可这样的活动稿件写起来又容易生硬,读者不满意。有时稿件写得短了,读者满意了,可是主办单位或领导往往认为报道不全面,觉得没有一长串领导名单,体现不出会议的重要性。二、出好稿难。人们普遍对报道会议的稿  相似文献   

9.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0.
今年九月二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谁是“最紧张的观众”?》的报道。体操大赛的消息,怎么上了《经济日报》的头条?人们看完全篇,才明白它写的并非体操大赛,而是一篇反映产品质量的报道。报道产品质量的新闻作品,往往容易写得苦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作者却能别出心裁,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产品质量的报道,写得也如同体操大赛一样扣人心弦。你看,天津春合体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强调的是报道深度,用哲学语言来讲就是透过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现象,揭示事物本质与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报道。深度报道不仅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而且能使受众活跃思想,开拓视野。那么,怎样才能把深度报道写得丰满、充实、有深度,让读者觉得有看头,看后解渴呢?这就要求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深入采访,把新闻资源吃干  相似文献   

12.
煤矿新闻的报道内容主要是安全、生产、效益三方面,要一个人成日成月成年地向读者介绍这些方面的实际工作和具体经验,这些报道还要对有关单位有所启发或有借鉴作用,无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的深切感受是,写煤矿新闻写久了,往往就会陷入自己不爱写,写出来编辑不爱发,发出来读者也不爱看的怪圈。那么,怎样跳出这个怪圈,让读者觉得煤矿新闻可亲可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李鹏同志也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当今中国地位、作用的高度评估。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这是记者和通讯员共同探求的目标。然而,科技新闻中的上乘之作,通俗生动之作,有价值有新意之作较少。不少科技新闻写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形成一种“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局面,归结到一点,还是科  相似文献   

14.
卫生科技新闻由于涉及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要求语言表述准确、严谨,往往流于“老套”,不容易写“活”,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吸引人。对于卫生类专业报来讲,卫生科技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当大的读者群,怎样写好卫生科技新闻,从而吸引读者,活跃版面,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条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标题,往往会与读者失之交臂,而好的新闻,配以精彩的标题,往往会夺人眼目,使读者“一见钟情”。对于很难写活的卫生科技新闻来说,做好新闻标题尤其重要。而如何做好标题这个“新闻眼”呢?我的体会是巧…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科技报道却仍然存在着离普通读者距离较远,记者写得抽象晦涩,读者读得枯燥乏味,“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现象。这是我们应该正  相似文献   

16.
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和广大指战员的主要实践活动,理应成为我们记者和通讯员关注的焦点和报道的重点。“焦点”也好,“重点”也罢,都得靠稿子说话。拿不出好稿子,指导不了面上工作,一切等于零。许多训练来稿之所以不能见诸报端,就我看来,恐怕与如下3个问题有关:一、写得太实。如果说政治教育的报道容易写得太“空”的话,我们的训练报道往往容易写得过“实”了,大多是就训练写训练,就演习写演习,陷到技术性的圈子里出不来。这可以说是多年来训练报道的一大通病。不少训练来稿,所以似“泥牛入海”,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吃了技术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离不开技术和统计。经济报道也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技术、数字问题。技术、数字,往往使读者感到枯燥乏味,但这对其中一大部分报道来讲,它们本身就是新闻的重要事实,如果不写,报道会显得空洞、无说服力,甚至会无从下  相似文献   

18.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9.
视角之五:数字化表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问题总是与一些数字联系在一起,经济报道更是如此。问题是,不加分析地罗列一大堆数字,只能使报道看起来更枯燥无味。高质量的报道需要我们在寻找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数字的形式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读者更直接、有效地领会文章的内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灌溉农田占全国的耕地面积不到一半,生产的粮食却占了粮食总产的7成以上,但水利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怎样把“应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这样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分析得让读者容易明白。《从两个22%看我…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让科技新闻更具可读性,而又不成为没有时效性的科普读物,科技报道的写法上一定要灵活多样,要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找寻和体现新闻由头,同时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子抓住读者。点面结合管中窥豹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报道内容又不仅限于此。记者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在广泛的背景下来展示。笔者去年写过一篇《中国克隆兔五个月了》,文章得到了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