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9年11月中国足坛掀起反赌风暴,引发媒体一系列针对中国足坛黑幕的批评性报道.诸如足坛赌球假球等违法乱纪事件,媒体不可能跟公安机关办案那样通过侦查手段掌握全部事实情节,体育记者要对体坛类似现象展开舆论监督,采写批评性报道,只能采访相关新闻信息源获取信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记者在采写批评性报道时,如何处理与信息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否有可能侵权和涉讼,与对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把握有着直接的关系。下面分四个问题来谈。 一、准确与删繁就简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护身法宝。特别是进行批评性报道,每一个情节都要核实无误打能动笔。事实要准确,用词要准确。这些道理不说自明。 现在要说的是,为了做到准确,批评性报道要删繁就简这里所讲的批评性报道,不是指对司法机关、纪检部门审判、处理结果的报道,而是指媒介独自发现问题,予以披露的报道。写这样的批评性报道,最忌“贪大求全”。比如某人可能受贿五次,记者掌握其确凿证据的只有一件,另有两件有明显的线索,但还没有抓到十分可靠的证据,此外两件只是听到一些反映。那么记者在写报道时,就先报那事实确凿的一件,  相似文献   

3.
批评性报道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新闻报道中一个老大难的课题.近年来,社会上对“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认识上存在种种偏差,有的地方告新闻单位、告新闻记者成风.还有其他方面的干扰,许多记者采写批评报道感到越来越难,吃力不讨好,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探讨如何加强批评性报道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褒扬的侵权     
当今的中国大陆,“新闻官司”层出不穷。不少记者或业余作者,或因采访粗糙,或缘落笔不慎,撰写了批评性报道,侵害了人家的名誉权,官司打得精疲力尽,还是以败诉而终,这已是常见的事。于是,有的人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立志不写批评性报道,转而及写褒扬性文章,总以为这一来可把自己装进了保险箱,似乎万事大吉了。前几年有人这样说:表扬过点头不要紧,批评出点差错却要上法庭,想不通。事实  相似文献   

5.
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生活告诉记者,批评性报道难写,而采访更是难中之难,那么,怎样才能过好采访关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报道本身抓住了党正要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现在什么能让地方党政官页畏若猛虎?答,突发事件中的记者,因为突发事件往往伴有失职渎职责任,怕被记者曝光.常驻地方记者站的缘由,笔者经常接触党政和宣传部门的官员,对他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胸.有关批评性报道,最好是有闻不报,最怕的是新闻炒作带来过度伤害,还怕"只监督不报道",因为近似敲诈,需要"灭火".  相似文献   

7.
批评性报道采写难,这是人所共知的。被批评,对象因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存有抵触情绪,不仅不愿意配合采访,甚至想尽办法对抗新闻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障碍阻挠记者采访、发稿,更有甚者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那么,怎样采写好批评性报道呢?笔者总结几年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电视新闻的内容构成中,有一道新闻大餐,那就是弘扬主旋律的成就报道,这类报道的目的是通过群众亲身感受到的巨大变化来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干劲。与突发性、灾难性、批评性的新闻题材相比,成就报道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属性,宣传的色彩更加浓厚。然而,很多地方台的记者在采制成就报道时,一般容易存在以下问题:1.起点太高很多记者不是从平民视角去组织成就报道,而是有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上有些人眼里,对媒体曝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认为记者戳了他们的“痛处”,揭了他们的“伤疤”,便恶语伤人,把正确的批评性报道斥之为“乌鸦新闻”。其实,乌鸦是益鸟,只是由于它的叫声粗厉嘶哑,加上一身黑装,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但乌鸦警惕性很高,当它发现有什么动静时,就会发出惊叫声,有“预报”之功能;而迷信者则认为,乌鸦总是口出“丧信”,给人带去的是“凶信恶报”,难怪一些心中有“鬼”的人,把批评性报道诅咒为“乌鸦新闻”。“乌鸦新闻”除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要对不良苗头、不祥…  相似文献   

10.
几乎每一个新闻采编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搞批评性报道难!还有些同志常常问,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中长期流传着一句话:批评性报道最难搞.我想,这句话是真实的.所谓“批评性报道最难搞”,有两层意思:第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一般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性报道较少,惟其较少,也就显出其珍贵,也就备受重视,也就要求严.第二,批评性报道是一种披露事实真相,弘扬正气,批评错误的报道,通常,表扬容易,批评难.客观上,它要求记者要深入地调查,不带个人偏见,写作时遣词造句更讲究,还要经得起被批评一方和大众的检验,所以,这实际上是在考验一个记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林爱珺 《新闻界》2004,(5):16-17
批评性新闻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从这几年来发生的媒体和记者被诉侵犯名誉权案件的情况看,批评性新闻是引发纠纷的主要诱因。批评性新闻由于批评的公开性和社会性,对其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埋下新闻纠纷的隐患。采写批评性新闻要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除了严格遵循新闻规律,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外,还应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依法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何方 《新闻前哨》2004,(10):68-68
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批评性报道不仅难写,而且极易引发新闻官司。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传播虚假事实、发表不当评论、表达侮辱性言辞等。  相似文献   

14.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要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必须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一、收集与保存证据的必要性批评性报道由于涉及被批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有些被批  相似文献   

15.
一、维权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鞭挞丑恶、揭露黑暗、扶正祛邪的批评性报道普遍得到受众的欢迎,一些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领导对此类报道也十分重视,在新闻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它作为吸引受众的一个卖点、亮点。虽然批评性报道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一些记者的人身权益却时常受到侵害,这在新闻圈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了。福建某记者由于进行批评性报道遭到曝光对象的恶意报复,家里住宅玻璃连遭枪击。某省会电视台记者在报道非法黑车事件中,遭到黑车车主的无理攻击、谩骂…  相似文献   

16.
作为采编人员.我们都知道.新闻媒体刊登批评性报道是开展舆论监督、促进作风改进的一个有效举措。但面对具体新闻素材.又对批评性报道应从什么地方入手、要把握好哪些方面缺乏了解,因而讳莫如深、绕道而行。《人民海军》报在从事批评性报道时.有关批评性报道并不是负面影响的代名词、批评性报道要实事求是.注重证据和细节、批评性报道要设身处地为作者以及当事人着想的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7.
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梁松,将自己在多家报刊上发表的批评性报道汇编了一本《荆棘小集》。他写的题记是:“不能只种花不栽刺。新闻如果没有尖锐的批评,就是最大的不真实。”在新疆新闻界,象粱松那样敢于坚持采写批评性报道的圮者并不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太难搞。在困难面前,有的新闻工作者却步了。粱松也犹豫过,但他想到自己的使命,也就不在乎个人的得失了。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评论,虽说新闻词曲中没有这一条目,但是,它在新闻实践中却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颇受读者的喜爱。最近一段时期,笔者曾留心阅读此类文章,以为所谓批评性言论,其实是批评性报道的深化。它的特点,是集新闻批评与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9.
素质的较量———体育记者工作情况调查(下)问题:1、体育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什么方面?体育记者应具备哪些不同于其他记者的素质?2、在体育报道中如何体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育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让体育报道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增强评论...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谓的批评性报道 ,在国外被称作调查性报道 ,或曰暴露新闻。美国的《新闻日报》编辑罗伯特·格林曾经是一个高级的调查采访记者 ,他在谈及这方面新闻业务对记者本身素质的要求时 ,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 :需要直取要害的才能。目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新闻舆论监督日益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和热门话题。但是冷静观察不难发现 ,同党和政府及人民的期望相比较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批评性报道 ,虽然数量增多了 ,可就其质量尤其是力度来讲 ,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分析其中原因 ,我们会清楚地看出 :是否“直取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