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重视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增强其从教育本质和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职业、理解教育活动的能力,即以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去体味教育的基本问题,以此作为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只有明晰教育哲学素养对于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新旧教育评价机制的对比中,不难发现联系与孤立、发展与静止、主观与客观等哲学意义上的对立。教育评价的终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新旧教育评价机制的对比中,不难发现联系与孤立、发展与静止、主观与客观等哲学意义上的对立.教育评价的终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思考之一: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从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出发,培养社会精英和合格的公民。不过,富兰克林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的“自我认定”的能力。用摩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以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为特征的教育哲学以关注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为核心,以提升教育者教育智慧为终极目的.本文从教育哲学对提升中小学校长管理与办学水平的意义以及校长如何提升自身的教育哲学素养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教育实践在规范意义上具有向善性,其目的与行动内在统一,相互构成,是人类追求美好品质和美好生活的根本行动。教育实践及其目的是终极的,具有合目的、合理性和合道德的根本品质,是规范性的价值行动,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技术行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惟有成为追求美善生活和培育优秀人性的行动,它才是实践。当前教育的工具化、程式化和技术化,把教育降格为训练工具人的生产过程,使得教育行动失去理性原则的规范和伦理品质的限定。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这是我们最为急迫的对真正的教育的希望和呼唤。  相似文献   

7.
当今青少年因情感缺失而表现的人格分裂行为已成多发性社会问题。应当深刻领会“情感退化危及道德”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美育工作者所一再倡导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趣味,培养其亲社会性情感以塑造健康人格,作为现代教育“终极关怀”的世纪精神之主要体现,必须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学生人格不良倾向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时期正处于人格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时常表现出知识学习和文化修养上的"单面人格"倾向、道德操守上的"双重人格"倾向、自我意识上的"悖论人格"倾向等人格不良倾向。其教育对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引导学生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加强引导学生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自由时间的增多,闲暇教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闲暇教育尊重闲暇的自由性、个体性、情感性,有助于人的内部心理和谐发展;有助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人的合作、协调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倩 《江苏高教》2003,(5):127-128
一、教育终极目的的特性其一 ,具有终极性和超越性。人类教育的各种目的好似数学中的一个集合 ,这个集合中的所有的目的都或多或少地趋近于一个终点———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超越了现世的人类教育 ,向人类预示了教育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空灵美妙并且令人鼓舞。其二 ,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其实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人类教育产生之时便相伴而生 ,只是人类在教育产生之初还不可能马上清醒地意识或者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人类教育的终极目的超越了时空、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的桎梏 ,这个目的是适用于人类的整个教育领域的 ,而不是仅…  相似文献   

11.
对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是幸福,人们有很多争议,但这些论争其实并没有进入问题的关键。尽管人的幸福有很多的外在条件和偶然性,但教育指向促进人的幸福是没有疑问的。现在需要追问的是,教育促进何种幸福: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教育如果是促进人在洞穴内的攀升,则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幸福具有内在性;反之,教育在促进人的幸福上就构成了外在性。这两种情况体现了两种教育: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它们都指向促进人的幸福,但内涵截然不同。教育在政治的限度内谋求的是相对的幸福,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相对幸福的最大可能,即需要在人道的范围内探索教育如何朝向个体生命自身。不管是微观的教育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事业,都需要在这个内涵上促进人的幸福。如此,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才变得具体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们经常用教育的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等概念表述教育应当追求的目的或价值,但是什么是终极价值或目的是不明的。终极目的就是终极善。终极善意味着无法在它之外具有价值上可辩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比较广阔的背景上,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涵义,认为人主义教育所介导的人素质,人格、人精神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人素质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也是以追求培养完满的人格为终极目的,也应是科学教育和人教育的融合,既要养成科学精神,又要养成人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界定通识教育的目的、意义和结构,来探讨哲学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前提,来指证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各种知识的壁垒,使其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引导到积极的综合与创新上去。同时,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及其贯通,而且还是育人,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就此而言,哲学是使各种知识的内容和意义综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的交汇点,理应在通识教育中起关键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哲学的功能和哲学教育为视角,从审美人格的建构出发,揭示哲学教育与审美人格建构中的内在关联。哲学对人格困境的思考,就是回到哲学作为“认识你自己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造就自我的人格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教育哲学及教育在当代的命命,把教育哲学作为探询美好生活和“好教育”的价值思考方式,把教育作为培养“好人”的德性品质的方式,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建立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探询之上,这使得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有了终极的根据,同时,也使现实的教育具有理想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教育的应然状态大相径庭甚至相悖,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教育终极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幸福——学生的幸福、社会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满性并帮助他们做好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准备,学校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活动是一项以信仰为基础的公共活动,这种信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哲学信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应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变革的实质与内涵,自觉塑造大学生的哲学人格,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最高的意义指导。  相似文献   

20.
人格问题是一个被多学科整合与研究的对象,哲学意义上的人格侧重于对人终极意义的关怀,即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自为性或人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侧重于对人终极关怀的心理调适过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格教育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