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智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智能表现也有差异,同样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必然也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元  相似文献   

2.
智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智能表现也有差异,同样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必然也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元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面对的是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其个体性的差异,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面面俱到,肯定会有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点拨不到位等问题出现,怎样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4.
武艳艳 《现代教学》2012,(10):57-58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差别的教育方式,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最适合他自己的发展目标,找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一、差异教育的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投入点、投入量、投入方式也要有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原有基础上都  相似文献   

5.
张玉花 《甘肃教育》2011,(15):89-89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摒弃精英教育思想,实施大众化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有一部分教师不自觉地运用分数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6.
赵莉 《黑河教育》2013,(5):69-69
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话就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生学好英语很有必要。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一)问候方面熟悉的人在见面时都有打招呼的习惯,这是世界各族人民共有的行为。只是问候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而已。在中国看到熟人外出,我们通常会说:出去啊?去哪里啊?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沿用着旧的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采用满堂灌,不管学生基础上的差异,都一视同仁,于是造成了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情况,同时学生也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个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广泛、爱好众多,同时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针对性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效果。通过新的尝试,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欣赏,得到社会积极与肯定的评价。而赏识教育就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有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他们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赏识。  相似文献   

9.
贸易中的许多摩擦是由于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既有历史和传统的差异,更有不同思维方式造成的差异。承认差异,了解差异,理解差异,才能避免误解,避免贸易摩擦,达到“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以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且英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种格调、品味,甚至英语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当代国际事务中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汉语中常用词汇在英语翻译中的差异,不仅在词义、语义方面有差异,而且在语境方面的差异更大。本文章就是以英汉文化背景差异为出发点,在词义、语义、语境方面进行的对比研究,而且还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对以后的英汉互译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探讨词汇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差异。通过分析对比英汉语言的文化特点,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的词汇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了解其真正的蕴涵意义,防止词汇的语用失误,从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文化与语言、文化与隐喻的关系为切入点,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视角,通过比较英、汉、蒙三种语言的隐喻表达的异同,重点分析了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问题。其次,对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的关系,翻译的不确定性,隐喻的可改述性和隐喻的可译性等隐喻翻译的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建议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同时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强调隐喻所呈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有必要在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之间的在隐喻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这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语言意义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彤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2):108-109,126
语言意义是语言形式和思维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意义表现在形态学和句法结构中。通过语言意义的运用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逻辑作为分析自然语言的工具,认为自然语言的缺陷有:(1)表达式的层次结构不够清晰;(2)个体化认知模式体现不够明确;(3)量词管辖的范围不太确切;(4)句子成分的语序不固定;(5)语形和语义不对应。从自然语言的视角衡量逻辑语言,其不足有:(1)初始词项的种类不够多样;(2)量词的种类比较贫乏;(3)存在量词的辖域在公式系列中不能动态的延伸;(4)由于语境的缺失而使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不高。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到底是什么关系?若持偏激态度,各自都觉得对方不如己。视二者为一种互补关系,这种态度是可取的。于是。现代逻辑延伸到自然语言领域就有两大类工作可做:扬逻辑之长避自然语言之短,用严格精确的逻辑工具化解自然语言的缺陷问题:取自然语言之优补逻辑之拙.增加新的逻辑手段发展其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实验心理语言学对言语理解和产生的描述,提出翻译是一个理解源语和产生译语的连续性心理过程,认为该过程与言语理解和产生的过程相似:从辨认源语,建立源语意义,到产生表述动机,形成语义初迹,进而转化为内部言语并最终诉诸于外部言语(即译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话轮沉默和肢体语言的特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话轮沉默这种无声言语交际与肢体语言产生的语用意义是否相同,从而分析其内在联系、不同点与重合性。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有效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把握,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思维内涵的理解。只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才能跨越语言交流的障碍,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流畅。通过对汉英思维差异的理解,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颜色词作为色彩的载体,受各民族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民族的人们来说,其象征意义、联想意义及其运用均具有一定的差异。英语和壮语中红色的不同象征意义,凸显出英、壮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认识语言的本质,不能仅从语言的外部,从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功能看问题,还应从语言的内部来抓住它更为本质的东西。语言的本质就是音义的差异和统一。语言的发展,就是音义之间发生新的差异,并从而取得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This case study of a science lesson, on the topic thermal expansion, examines the language demands on students from an integrated science and language perspective. The data were generated during a sequence of 9 lessons on the topic of ‘States of Matter’ in a Grade 7 classroom (12–13 years old students). We identify the language demands by comparing students' writings with the scientific account of expansion that the teacher intended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comparison involved both content analysis and lexicogrammatical (LG) analysis.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as adopted for the LG analysis. Our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 and the way LG resources were employed between the students' writings and the scientific account. From these differences, we found the notion of condition-of-use for LG resources to be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e language that students need to appropriate in order to employ the language of school science appropriately. This notion potentially provides a means by which teachers could concurrently address the conceptual and representational demands of science learning. Finally, we reflect on how the complementary use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LG analysis provides a way for integrating the science and language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mands of learning science through langu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